43岁的吴女士,洗澡时摸到左侧乳房有一肿块,有金橘大小,2016年2月来杭州某三甲医院确诊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医生建议她先做新辅助化疗,然后再手术。但是在接受两周期化疗后,吴女士出现了剧烈的呕吐、发热、脱发、体虚乏力等症状,她实在坚持不下去,于是就放弃治疗回家了。
随后的1年,左乳房肿瘤逐渐增大,波及整个乳房,乳房僵硬,乳头内陷,乳房皮肤就像橘皮一样,双侧乳房皮肤上出现了大小不等的红色硬结。2017年3月,她觉得疾病不能再拖了,去了各大医院咨询,都说无法手术切除。后来慕名找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医师孟旭莉。
“在现代肿瘤防治强调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医疗条件下,像吴女士这样久拖不治的病人也不多见,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给后续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孟旭莉接诊到吴女士,为她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安慰她,即便如此,医生们还是会积极想办法为她治疗,解除痛苦。这让她在绝望的黑夜看到了一线曙光,树立了康复的信心。
入院后吴女士接受了乳腺钼靶、磁共振、超声、PET-CT等全面检查,好在还没有出现全身其他脏器转移,诊断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综合评估病情后,选择给予化疗-手术-化疗/放疗序贯的方式进行系统治疗。
吴女士因为1年前化疗带给她的心理阴影比较大,对化疗仍保持抗拒心理。“可不可以不化疗,我接受不了啊,能不能直接手术啊!”孟旭莉安慰她说:“肿瘤已经不局限在乳房,已经侵犯了周围组织,包括胸大肌、大面积乳房皮肤、对侧乳房的部分皮肤、以及腋窝淋巴结等,术前化疗可以缩小肿瘤,有利于手术,并且可以看到肿瘤对药物的反应。您担心的化疗副反应,我们可以加强对症处理联用中医药来减轻,相信我们,治疗会顺顺利利。”
吴女士忐忑不安地开始了化疗。每次来化疗,乳腺甲状腺外科的医护人员都给她留出床位,安排妥当;化疗期间动员医院优势学科进行多次会诊,中医专家给他做体质辨识和辩证施治,全身评估;医护团队在化疗的事先、事中、事后进行全程管理,化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副反应。她平安地度过了6个化疗周期,明显地感觉到肿瘤缩小了,对手术充满了期待。
手术开始前,孟旭莉召集了全院多学科讨论,乳甲外科、修复重建外科、病理科、麻醉科、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ICU、手术室以及护理团队等十余个学科的专家,为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放射科副主任茅国群解读了她的资料,认为化疗之后大部分肿瘤已经消失,未出现远处转移。病理科主任魏红权回顾了她的治疗前肿瘤类型,分析了她的预后。超声科主任唐海林认真评估了供区和受区的血管状况。
孟旭莉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全身情况,预计生存时间会超过2年,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手术的范围极大,将切除整个左侧乳房及皮肤,甚至部分右侧乳房及皮肤,造成大约比一张A4纸还要大一些的组织缺损,无法通过单纯植皮完成,需要各学科协作共同完成手术。修复重建外科专家认为该处缺损,可以利用腹部游离皮瓣通过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血管吻合修复重建。麻醉科评估了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认为患者可以耐受手术。ICU、手术室、护理团队表示将会在术中、术后全力以赴。
同时多学科团队对手术切口供区皮瓣进行周密的设计,并于8月1日为患者选择由乳腺外科联合显微外科完成“左乳全切+右乳部分切除+左腋窝淋巴结切除+左侧胸壁部分切除+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转移胸壁修复术”。
上午9点,吴女士躺上了手术台。乳腺甲状腺外科孟旭莉主任医师、俞勇主任医师等外科团队、修复重建外科郭峭峰主任、沈立峰副主任等同时上台。划皮、分离、结扎、止血、切除病灶、清扫淋巴结、游离血管、分离皮瓣、吻合血管……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腹壁取皮瓣移植,两处的手术创面非常大,专家们在术中一丝不苟地专注工作,在麻醉科王宏伟主任团队、手术室钟宝英护士长团队、病理科、输血科等紧密配合下,手术过程平稳有序,从送入手术室到出手术室,只用了6小时。
术后乳腺甲状腺外科团队非常重视其康复情况。医护人员密切关注移植皮瓣的颜色、温度、弹性等,主管医生24小时观察她的生命体征,评估心肺肝肾患等状况,一有变化,马上给予调整方案;在郭巧英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的精心呵护下,吴女士恢复顺利,两周后拆除胸部和腹部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