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离糖尿病近,还是肿瘤症近呢?”这是11月16日上午,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张苏展教授在浙医二院长兴院区开展讲座时,抛给台下听众的问题。
果不其然,在座的大部分都认为是糖尿病离人更近,理由是经常会看到亲朋好友到医院看糖尿病,而不是肿瘤。“糖尿病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慢性病,通常会伴随人生活很久。但肿瘤如果得不到积极治疗,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张苏展教授说道。
根据《2015年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报告》给出的数据,2015年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为78.22岁,但恶性肿瘤发病率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在浙江人死因排序中位列第一。不仅仅是浙江,其实在全国乃至全球,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都是呈上升态势。
在张苏展教授看来,癌症的发病和很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不良习惯、环境因素等,而对于特定的几类癌症,早期筛查至关重要——宫颈癌、乳腺癌和大肠癌是已经随机对照试验证明筛查明确有效的恶性肿瘤。
当天,浙江省抗癌协会“MDT双下沉”暨浙北肿瘤中心系列学术活动在浙医二院长兴院区举行。期间,张苏展教授和浙医二院肿瘤内科副主任袁瑛教授面向当地患者,分别作了《常见肿瘤的早期筛查》讲座及《肿瘤之你问我答》互动,帮助大家了解癌症,从而不惧怕癌症。
什么是肿瘤MDT?
它是向肿瘤患者提供一种综合、全面、以患者为中心的诊断治疗模式。
换句话说,就是多个专科的专家在同一时间,看到全部的临床诊断资料,根据大家共同接受的治疗原则和临床指南,确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最佳治疗方案。
16日下午,浙医二院多名医学大咖组成的肿瘤多学科协作治疗(MDT)团队,为6名肿瘤病情相对复杂的患者进行了面对面会诊,包括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张苏展教授、肿瘤内科副主任袁瑛教授、放射科主任王六红副主任医师、肿瘤放疗科主任徐文鸿副主任医师和肿瘤外科李军副主任医师。
今年52岁的患者郭大姐是湖州长兴人,一年前她因确诊为“结肠肝曲腺癌伴肝内多发转移”在浙医二院做了手术。今年8月,复查后考虑转移灶,又做了一次手术,病理结果显示肠癌转移可能性大。
“下楼走几步就觉得很累。”现在的郭大姐,感觉体力大不如前,因此经常在家卧床。会诊中,她反复强调“医生,我只有70斤了,没力气”,并对几乎所有的治疗方案都表示“身体难以承受”。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肿瘤治疗都需要患者留有一定的体力来支撑。”张苏展所长补充,但对改名患者的PS评分(可以理解为身体对治疗带来副作用的忍耐度)显示,0是最佳的,1分就提示化疗需要小心了,2分不建议足量的化疗,3分以上不考虑化疗。
按照郭大姐的口述,其主观评分在3分以上,但体力评分至少在1~2分之间。像这种情况,到底该不该化疗?怎么治疗最为合适?
在座专家经过讨论,最后给出了建议——先做两个检查,腹部CT,然后尽量考虑局部治疗,而非需要更强忍耐度的全身性治疗。
类似这样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今后将在浙医二院长兴院区逐步推广。
张苏展教授指出,对于肿瘤这样复杂的疾病,临床上得出多种诊断的可能性比较大,“尤其是对于复杂病例,当几个报告指向的结论不同,不能光靠个别报告就得出最终结论,必须要找到共同点并寻找尽可能多的证据来反复验证。”
据悉,肿瘤MDT在浙医二院已经开展10年有余,尤其在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等领域得到大量应用。因能充分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手术、放疗、化疗等各种治疗手段的作用,取长补短,MDT优势在国外已得到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