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浪潮。在医疗领域,这支强大的生力军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临床医生的“得力助手”。
11月13日下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举办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揭牌仪式,并成立全国首个沃森教学示范中心。
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的成立,意味着邵逸夫医院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从研究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十几秒开处方
这位“医生”的大脑里装着全球肿瘤大数据
在沃森肿瘤解决方案系统中输入肿瘤患者的关键指标,只需十几秒,一张详细的治疗方案分析单就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包括推荐方案、考虑方案和不推荐方案。
而且,沃森肿瘤解决方案系统还会在提出的每一种建议后面注明出处和依据,并按照可信度的大小顺序排列,供医生参考;当医生选定了某一种治疗方案之后,它还会给出采用此方案的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信息,帮助医生总体评估该方案的疗效与风险。
为病人开处方,医生靠的是自己多年临床诊断的经验,而沃森依据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对相关病例的大数据分析。据悉,在沃森肿瘤解决方案系统涵盖了250本肿瘤专著、300种医学专业期刊和1500万页的论文,什么病人该用什么样的方案,全部装在它的系统里。
自2011年开始,它就接受全球顶级癌症治疗中心MSKCC训练,目前,“沃森”给出的方案和MSKCC专家的方案有90%以上的符合度。
在沃森肿瘤解决方案系统的帮助下,医生可以在癌症的各个阶段找到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大大提升患者的平均五年生存率;另一方面,准确的方案可以大幅度节省时间成本,缓解患者的看病压力。同时,能让患者真正参与到治疗方案的沟通、制定中,这无疑是人工智能真真切切为老百姓带来的好处。
据了解,截至目前,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已陆续在我国9省24市的34家三甲医院落地,为已经诊断明确的近千名肿瘤患者快速制定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定制化治疗方案,覆盖了乳腺癌、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预计2017年底会扩展到10-12个癌种。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医生
“人机合作”为肿瘤患者制定更优的治疗方案
人工智能兴起后,关于它能否代替医生的争议从未停歇。既然“沃森”出的诊疗方案媲美专业医生,是否意味着它可以取代医生替病人看病?答案是否定的。
每位患者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文化差异、家庭差异、情绪差异等原因,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现实中医生在临床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它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医生的“助手”,为医生提供参考,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制定出规范、高效的治疗方案,让患者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对肿瘤的治疗更加有信心。
成立全国首个沃森教学示范中心
促进肿瘤规范化、同质化治疗
如何让人工智能深入医疗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典型经验,为患者带来新生,是“人工智能+医疗”背景下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
邵逸夫医院成立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希望通过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的运用,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让患者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沃森教学示范中心的成立,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普及提供了规范化、专业化教学示范模版,教学基地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人工智能走进医院、走进科室,加快促进肿瘤规范化、同质化治疗。
对于医院而言,沃森教学示范中心是开放式对话平台,通过辐射和窗口作用,使教学一体化,短时间内提高年轻医生医疗水平;通过派遣讲师到其他医院,促进医院交流合作;显著提高医院MDT水平,由院内合作延伸至跨院合作,开拓医生视野,整合多学科医疗资源。同时,有利于医院提高综合医疗水平,与国家一流肿瘤机构接轨。
而对于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而言,沃森教学示范基地的出现代表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可以获得与世界顶级肿瘤专家直接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