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钱老展示在住院大厅里的书法作品,你大概不会想到这位看起文质彬彬、才华横溢的老人其实是一位老年痴呆患者。
钱老的书法作品
今年77岁高龄的钱老,留着一头长发,胡子拉杂,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一直都被视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大家都说他的字写得很有特色,笔触游龙,蔓生出熹微的枝丫,用医院心身科副主任医师陈正昕的话说,“这一看就是练过的。”
但是,和所有的精神障碍患者一样,钱老也有看上去“不太正常”的时候。那还是一年前,陈医生和他刚碰面。
书法、绘画、折纸花
“长发怪爷爷”的精神世界长这样
钱老的书法作品
那个时候,他已经被猜疑被害妄想困扰了整整17年。陈正昕告诉浙江在线记者,钱老患上的是脑器质性的精神障碍,检查之后才发现他存在严重的脑萎缩。当时钱老胡子头发长长的,一直说自己是艺术家,医生护士都不相信,后来家属把他写的字拿出来,才知道这字写得到底有多好。住院后钱老不愿意吃药,不愿意写字,觉得药都有毒,也不起床活动,只练气功,但当人夸他字写得好他就非常高兴。后来,医护人员为他提供了纸墨,慢慢地,他和身边人的关系开始缓和起来,偶尔还会写字送给护士。
“去年春节的时候病房里的春联都是他写的。”陈正昕说,有些同事还让钱老帮忙写了字裱在家里,这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现在,钱老基本上每天都会在活动室写写字,看看电视,服药、交流也都很合作,在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的帮助下,那些他猜疑被害的想法也早已烟消云散了。
事实上,像钱老这样通过书法、绘画、折纸花等艺术治疗方式找到自信、满足感,慢慢实现康复的患者在医院里并不在少数,包括老人、成人甚至还有孩子。
精神康复科主管护师徐一玲告诉记者,她所在的活动室里每天都会迎来很多患者。桌子上这些精美的折纸作品大都是患者制作的,大的如花瓶,小的如茶壶,由一个个小纸筒拼接而成,快的一分钟,慢的一个小时就能完成,造型美观,做工精细,只要是康复期的患者就能完成。
孩子挤眉弄眼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
你需要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待
医护表演情景心理剧
医院里一些患有抽动症的小朋友发病时往往会挤眉弄眼、发出怪声,甚至不由自主地扭动身体、骂脏话,因此经常在学校中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尽管在服药后,这些孩子的抽动症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他们仍然感到自卑,害怕回到学校,回到课堂。在精神康复科,医护人员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沙盘游戏训练和团体剧,再现课堂场景,进行心理治疗。在心理剧中孩子们踊跃表演,演示在课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抽动发作时被同学笑话被老师批评等。
一个小患者勇敢地对心里剧中的老师和同学呼喊:“我得了一种病,它叫抽动症,有时候我会不受控制,会喊叫,会扭动身体,但是我不会伤害你们,我也不会故意地扰乱课堂秩序,请不要笑话我、模仿我,也请老师不要关注我、批评我,其实我和大家都一样。”
焦虑人群成我国精神障碍主体,“单身”人士要小心“心境障碍”
生物反馈、VR体验都是治疗手段
今天是世界第26个精神卫生日,今年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家庭。
据最新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五类主要精神障碍患病率分别为:焦虑障碍4.98%,心境障碍4.06%(包括抑郁障碍3.59%,双相障碍0.46%),酒精药物使用障碍1.94%,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0.61%,老年期痴呆5.56%,其中心境障碍中女性患病率较高,离婚、分居、丧偶为心境障碍患病的危险因素,焦虑障碍中高学历者患病率较高。
此外在酒精药物使用障碍中,男性、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在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中,高龄、女性、城市居民、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患病率较低,而单身人士的发病率则较高,未婚是非常大的危险因素。而在老年痴呆患者当中,受教育程度低和低收入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
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兰英告诉浙江在线记者,在精神康复科内,当患者经过治疗病情稳定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后续的精神康复训练。但与以往单一的手工劳作不同,现在的精神康复手段已经越来越多样化,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医务人员可以借助先进的医学仪器与治疗技术,制订高度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让治疗更有针对性。
“对于精神分裂患者,主要采用艺术治疗帮助其恢复人格的整合。”刘兰英介绍,而对于情感障碍患者,借助生物反馈及经颅磁刺激技术可以改善其情绪;对于失眠障碍患者,则利用多导睡眠探究其睡眠状态;对于焦虑障碍患者,可以利用电脑VR技术再现焦虑情境进行暴露性治疗;而对于儿童患者,主要进行沙盘游戏、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对于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辅导其认知训练改善智力水平,延缓衰退;对于各类心理问题引发的心理障碍,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剧、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等方式解决患者面临的心理困惑。除此之外,对康复患者还可以进行中医理疗,包括穴位刺激、电针治疗、中药足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