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骨科林向进主任为术后的小王检查身体
21岁女大学生两节胸椎因病骨折
在浙大一院骨科病房,浙江在线记者见到了21岁的小王姑娘,她就是此次接受3D打印人工椎体植入的患者。医院骨科林向进主任为小王检查身体后表示“恢复的很好”。
据悉,小王是杭州一所大学的药学专业的大四学生,之前无意中感觉到有“胸痛”的症状,站得久了会感觉腰越来越酸。最近一个月,“胸痛”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10月28日,小王到浙大一院骨科进行就诊,影像学图像显示她的第10、11节的胸椎已经遭到明显的侵蚀性破坏,并出现了病理性骨折,经诊断小王患了“骨化性纤维瘤”。
“骨化性纤维瘤是骨科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生长方式具有侵润性,时间久了会导致骨质破坏而发生病理性骨折。”林向进主任及陈斌副主任告诉小王,手术需要分前、后两路进行,肿瘤生长的两个胸椎椎体需要切除并用人工椎体替代,然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结构。
林向进主任介绍植入患者体内的3D打印胸椎
3D技术成功“打印”两节胸椎,让脊柱重新“立”起来
浙大一院骨科主任林向进为首的医疗小组,经过仔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完善相关伦理手续,充分征求了小王的意见,决定利用目前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为她量身定做一个个性化的钛人工椎体。
首先,根据小王CT片子的影像数据,通过特定的软件导入电脑,随后医生在电脑上设计两节和小王的胸椎“一模一样”的模型。之后,用电脑打印出来,设计成一副独特的钛体胸椎,最后经过医学消毒,这副胸椎就可以植入小王体内了。
12月3日,小王在全麻下接受了胸椎肿瘤切除人工椎体置换术。主刀林向进主任从右侧前方开胸,顺利切除了小王第10、11的大部分椎体以及附近的椎间盘组织,由于术前进行了计算机软件分析和设计,大大节省了时间,仅仅十分钟就将预先准备好的3D打印的1:1钛人工椎体植入了小王的椎体间,替代原来的两节胸椎体,手术过程非常顺利。
目前,小王已经进入了手术的恢复期,很快能下地行走,经积极的功能锻炼,便能重新投入工作和生活。
图示的植入患者体内的3D打印的钛脊椎(绿色装置)
3D打印的“脊椎”形状个性化,比人工椎体更加坚固
林向进主任介绍, 3D打印的脊椎,比人工椎体更加坚固,并能与人体组织很好地融合,而且形状个性化,是椎体修复的理想替换材料。这也意味着,3D打印技术进入临床骨科,前景巨大,因外伤、肿瘤等造成的骨头缺损、重建等都可寻求3D修复办法。近期,浙一骨科还将开展骨盆等3D技术的应用修复。
众所周知,3D打印技术在多个领域已经广泛应用,包括珠宝、工业设计、建筑等领域,医疗领域也正在蓬勃兴起。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主要是集中在牙科、整形和骨科。这是一种将计算机工程、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技术,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骨科导航模板开始,逐步发展到设计人工椎体应用于临床。
有了3D打印,我们可以将我们所测量的数据以及需要设计的模型要求输入计算机,通过软件分析,设计出一款个性化的材料,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提高了准确度,减少了手术的创伤。
比如,骨科手术以前主要依靠手术部位的X线片与CT影像作为手术准备的依据,但是X线片与CT片的阅读与理解均需要医生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而利用3D打印机1∶1打印出患者手术需要植入的骨骼模型,将使术前的诊断更加精准,帮助医生在手术前清楚的的了解患者身体内部的解剖、病理情况,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性。
对于脊柱肿瘤手术而言,因患者肿瘤生长部位、类型、大小不同,手术方式差异性很大,采取传统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术中出血多、内固定稳定性和融合率等问题。3D打印技术为手术前设计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能够让骨科医生很容易的进行解剖曲面完全吻合的、精准化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