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当记者联系到身在北京的屠呦呦老人时,电话那头的声音略显低沉。10月5日,85岁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女科学家。今天晚上,记者电话连线了她和家人,二老对家乡人民的关心表示感谢。
看电视才知道自己获奖
认为这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记者听得出来,屠呦呦虽然早早到北京工作生活,但是说话还是带有江浙口音。
当被问到获奖感受时,屠呦呦用很平静地语气说:“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屠呦呦家今晚很热闹,她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领导和同事都赶来祝贺,采访过程中,家里另外一部电话的铃声一直没断过。
得知是浙江媒体打来的电话,屠呦呦的老伴李廷钊非常感谢老家人民的关心。李廷钊在电话中说,屠呦呦今年已经85岁,身体状况已不如从前,平时都是待在家里,偶尔会去所里看看。
浙江女儿获诺贝尔奖
省内中医药专家、学者热议
屠呦呦是浙江宁波人。得知她获奖的消息,浙江省内的中医药专家、学者也在热议这位从浙江走出去的女科学家,以及她取得的卓越成就。
屠呦呦主导研究的青蒿素源起1967年的国家“523抗疟计划”,当时全国200多个单位的药学和药理专家经过5年的研究发现青蒿素对疟疾有效,并于1972年11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宣布,青蒿素让80多个国家的100多万人免受疟疾之苦。
“对于一种新药最艰辛的工作是有效药材、有效部位及有效化合物的发现,并进一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浙江省中医药大学药物研究研究所所长吕圭源告诉记者,对于一款中药新药,寻找确定主要的原料药材、然后进行化学分离;通过动物实验确定药效成分并进行进一步化学修饰或结果改造;再进行系统药理、毒理学研究以及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然后再进行1、2、3期临床研究,符合新药各项要求的才能被批准生产。
而这一次屠呦呦的获奖,在吕圭源看来,屠呦呦此次青蒿素获诺贝尔奖,为中药的深入开发利用和深入研究吹响了新的号角。青蒿素的成功,是中医药学、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和新中国医药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浙江省中医院中药房主任、主任中药师郑敏霞从事中医药学已经30多年。她告诉记者,这次屠呦呦获奖的青蒿素是黄花蒿中的抽提物,也是中医药理教科书里的经典案例。“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让我们看到中药是有用的,也是得到世界公认的。”郑敏霞主任表示,中医药作为祖国的精华,屠呦呦的获奖会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中药药理,也鼓舞更多的人去研究中医,这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中医药师们看到了中医药的前途和光明。
“青蒿素是从中医药古籍中发掘出来的,体现了中医对世界医学的贡献。”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科教部主任李亚平主任中医师说,屠呦呦的获奖,将对学习、研究中医药的人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