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特别是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疾病给公众的印象,似乎总停留在“暴力”、“冲动”、“行为变态”、“搞笑”等关键词上。
杭州市七医院院长张永华告诉记者,符合诊断条件的精神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7.5%。也就是说,精神障碍就在我们身边。
“特别是像抑郁症、强迫症、小儿多动症、老年痴呆症等轻型精神障碍患者,其实非常普遍。”张永华说,但更多人在精神疾病和公众刻板印象面前往往选择“隐身”。
明天,也就是2015年10月10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作为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此举办大型系列活动,包括各大讲座以及大型义诊,以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鼓励人们对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的关注。
担心安眠药上瘾 吃感冒药“治”失眠
夜不能寐、多梦易醒……很多人为失眠所困扰,却依旧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为何不理?原因有很多:忙,懒,怕……最大的顾虑便是“怕”,怕被人笑话,怕别人指指点点,成为别人口中的“精神病”。
今年40岁的吴先生就因为“丢脸”,用感冒药“治”失眠,差点对心、肾等脏器造成损害。
吴先生平时在杭州一家外企上班,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最近一年来,晚上不过12点怎么都睡不着,早起上班就昏昏沉沉,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记得每次吃完感冒药后就很快入睡,又觉得去精神病医院“不好意思”,且听说安眠药会让人有依赖性,吴先生便“爱”上了感冒药。直到最近两次,他发现屡试不爽的感冒药失去了“安眠”功效,才不得不去医院就诊。
“安眠药只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般不会产生依赖。”为其诊断的杭州市七医院张永华院长说:“吴先生已经出现了睡眠障碍,伴有焦虑障碍,说明有神经递质功能紊乱,再拖下去身体就垮了。”
克服“羞耻感”,避免“不知羞耻”
像吴先生这样的睡眠障碍患者,如果及早治疗,起初的“睡眠问题”可能就不会发展成“睡眠障碍”,更不会影响到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一拖再拖,轻型精神障碍也会导致人格变异,甚至自杀。”
“绝大多数有精神障碍的患者都有‘病耻感’。”张永华院长分析说,许多人面对精神问题时,往往不以为然甚至讳疾忌医。
目前许多人面对精神疾病的现状是,不愿意到精神专科医院诊治,最多一直游离于综合医院,却始终查不出什么病。这是对自身健康的不负责,也是对家人的不负责。
而总体来说,外国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相对清晰——精神疾病既然是病,那么无关道德,不必羞愧。张永华院长也指出,今天的“羞耻感”把病拖严重了,可能明天真就“不知羞耻”了,“精神障碍不丢人,应该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