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大腿除了成为吃货口中的必备美食,原来还有一项重大使命。近日,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就开了一场生动的业务培训课,用鸡大腿练习“骨髓腔输液术”。
一般情况下,患儿出现危及生命的状态时会出现静脉塌陷,因而无法常规开通静脉打上针。但骨髓腔在危重状态下照样能输入抢救药物,患儿就有了获救的机会。同时,鸡大腿又与孩子的骨硬度差不多,就成了很好的实战利器。
“这些鸡腿是委托食堂买的,用完后我们可没浪费啊。”浙医儿院急诊科护士长蔡建萍告诉记者。
急救输液的最后法宝
一般老百姓大概不了解什么是“骨髓腔输液术”,但它却在“7.5公交事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送到急诊室的孩子们严重烧伤病情危重,皮肤大面积毁损,常规外周静脉建立很困难,但是骨髓腔是一条永不塌陷的静脉通路。”浙医儿院急诊科副主任叶盛通过骨髓腔输液穿刺术为小患者快速建立了骨髓腔静脉通路,为接下去的抢救保驾护航。
浙医儿院急诊科护士长蔡建萍表示,“这项技术2009年开始就在我们医院应用了,平时我们都是用‘硅胶娃娃’,但真正的‘仿真’运用学习还是第一次。”
为什么用“鸡大腿”进行练习?
“鸡腿骨的硬度,跟五六岁大的孩子差不多,在鸡腿上操作比纯理论学习有趣,也更有效。”一位护士告诉记者。
浙医儿院急诊科副主任叶盛解释说,“骨髓腔输液术并不是直接在骨头上扎一个洞,而是扎进长骨两端的骨松质。”鸡大腿的长骨,跟人的小腿胫骨、大腿骨一样,两端都有一段松松的骨松质,这里有丰富的血管,针扎进这个地方,药物就可以通过髓静脉系统、营养静脉等,快速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输液的目的。
平时练习时用的是练心肺复苏用的‘硅胶娃娃’,只有一层厚厚的皮,没有肉没有骨头,针扎到什么位置也不清楚。有了这种“仿真”练习,下次遇到具体“实战”,大家心里会更有底气,一针成功的几率也更高了;而这次注入的也不是药物而是普通的自来水。
业务学习结束后,这些“注水”鸡腿真的一点都没浪费,有红烧的,还有清炖的……味道还不错哦。
“骨髓腔输液术”还能运用在哪儿?
“去年年底,监护室有个8个月大的宝宝突然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尝试深静脉穿刺,没成功。医生护士决定马上启动骨髓腔输液,一次成功,孩子最后救下来了。”护士长蔡建萍说道。
今年2月,一个4个月大的宝宝,血小板降得很低,需要输丙球;但是孩子太胖,最后也是借助骨髓腔输液渡过了险情。
目前,“骨髓腔输液术”更多的还停留在儿科急救的应用阶段,但研究证实在成人急救中,骨髓腔内输液较深静脉穿刺能够有效提高好转率及出院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以预见骨髓腔内输液未来将在成人急救中更广泛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