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现阶段浙江肝病情况,可谓有喜有忧:喜为甲肝发病下降近300倍,儿童乙肝得到有效控制;忧则为戊肝隐性感染增多,致死率高。
肝炎一直是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因此而死亡。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等。
甲肝:全省发病率相比25年前下降近300倍!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通常为14-28天,不同的人症状轻重不一,可能出现发热、食欲不振、腹泻、恶心、深色尿和黄疸等。
浙江省自1990年开始推广使用甲肝疫苗,1999年在全国率先将甲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现阶段,全省甲肝发病率从1990年的232.74/10万下降到2015年的0.80/10万,25年内使得甲肝发病率下降近300倍。
乙肝:儿童乙肝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减少5~6万新生儿感染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主要通过血液、母婴途径、性接触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数人在急性传染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些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
健康成年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中,多数人可以痊愈,但也可能造成一些人慢性肝脏感染,以后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浙江省从1987年起开始推广使用乙肝疫苗,目前全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从1992年的11%以上下降至2014年的1%,其中1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从1992年的10.98%下降至2014年的0.41%。
这表明,我省乙肝已经从高流行区转入中低流行水平,儿童乙肝得到了有效控制。据此测算,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全省每年可减少5~6万名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
潜在和明确的戊肝(HEV)传播途径
戊肝:发病数已超甲肝,且隐性感染多、致死率高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是一种自限性感染,一般4-6周内会自愈,主要表现为黄疸、发热、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若疾病迅速进展可发展为暴发性肝炎,也就是急性肝衰竭。
2010~2015年,我省戊肝报告发病数共22836例,死亡9例,远高于同期甲肝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病例报告显示,男女发病比例为1.76:1,40岁及以上人群占77%。
“戊肝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雨季或洪水之后,发病以青壮年为主,老年人和孕妇感染病情较重。”疾控专家提醒,戊肝患者大多没有症状,或仅造成轻微发病,因此经常会有漏诊,不过相较于其他型的病毒性肝炎,戊肝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尤其是对老年人和孕妇。
接种疫苗是预防甲肝、乙肝、戊肝最有效的途径
“预防病毒性肝炎,接种疫苗是预防甲肝、乙肝、戊肝最有效的途径。”疾控专家强调。
当前对于预防甲肝,浙江省有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2种,适龄儿童可以免费接种。其中,甲肝减毒活疫苗在18月龄接种1剂,甲肝灭活疫苗在18-24月、2周岁龄分别接种1剂(2剂间隔6个月)。
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全程免疫程序为0、1、6月各接种1剂次,共3剂次,第一剂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
戊肝疫苗接种程序为0、1、6月,目前我国研制的全球首支戊肝疫苗已经上市,适用于16—60岁易感人群预防戊型肝炎。推荐接种的重点高风险人群主要有畜牧养殖者、餐饮业人员、学生或部队官兵、育龄期妇女、疫区旅行者等。
此外,甲肝、戊肝病毒的传播渠道主要是粪口传播。所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不要生食贝壳类水产,还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