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1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柴燕宏 通讯员 徐尤佳)把中药材裹进饺子里,好吃又养生,这样的“中药水饺”你可听说过?
这两天,在杭州市中医院老年病房住着的135位老人就陆续收到了这种特殊的水饺,虽然吃着是白菜鲜肉馅,但饺子皮里却暗藏玄机,加了两味中药:茯苓和山药,健脾养胃。
老人家们吃着乐呵,连带着“中药水饺”也火了一把,不少人都对这种“养生水饺”好奇不已。中药加到水饺里真的好吃吗?适合什么样的人吃呢?
杭州市名中医、杭州市中医院副院长詹强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可见大家对水饺的喜爱。眼看2017新年将近,医院里住着的不少老人都有过节吃饺子的习惯,所以医院就想着给老人们送点热乎的水饺吃。因为大多老人肠胃功能都不好,所以就在饺子里做了点“小手脚”。
虽然鲜有听到“中药水饺”,但其实饺子最早就是味中药。平时,大家在做饺子时不妨加点中药材,不影响口感还养生。
典故:
饺子最早起源是“中药饺子”
要说起饺子最早是中药,还要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时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一边做官一边访病施药,坐堂行医。在一次返乡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就是现在的“饺子”或“扁食”。人们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冬至日到来时必吃饺子,而这个传统习俗渐渐地就被沿袭至今。
回忆:
有饺子才是过年
“很好吃,也很温暖。”刘老今年已90岁高龄,近日因血压和血糖都不稳就住到了老年病房。刘老说,他是山东人,对他来说有饺子才是过年。本想着今年元旦要在医院过了,内心还有些失落,没想到医院就给大家送来了饺子。
作为一名老军人,白菜鲜肉的味道,让刘老想起了年轻时参加解放战争的日子。“当年没这么好条件,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这白菜鲜肉的饺子可以吃,吃上一碗就能开心好几天。”
与刘老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翁爷爷和他的老伴儿,他俩今年分别86岁和85岁高寿了,因为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而住院。这两天,翁爷爷正愁老伴儿胃口不好,医护就贴心送来了饺子。
“陆陆续续与市中医院已经结缘近5年了,和科室里的医生护士都很熟,他们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有时候儿子有事不能赶过来,都是科室里的小伙子帮我的。”翁爷爷说,没想到还有养生水饺吃。
养生:
不同体质可加不同药材,加法也不同
詹强医师告诉浙江在线记者,张仲景“祛寒娇耳汤”是最早的“中药饺子”,现在根据不同人的不同体质,就可往里面添加不同的药材,且药材的加法也是不同的。作为一名出身中医世家的中医,他从小就对药膳养生有独特见解,为此还出版了《中药做的家常菜》,很受老百姓欢喜。
考虑到像刘老这样的老人家肠胃功能不好,詹强就让厨房师傅往饺子皮里加了茯苓和山药,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山药可益肾气、健脾胃、润毛皮。
需特别注意的是,茯苓和山药都需要磨成粉,然后加到面粉里做成饺子皮。如果只是单纯地把粉裹在馅儿里,不利于吸收。一般情况下,500g面粉加10~15克的中药粉就够了。
对于阴虚的人,可以买些麦冬,打碎后加到饺子馅里面,有生津解渴、润肺止咳之效;对阳虚的人,平时比较怕冷,则可买些杜仲、巴戟天、黄芪,熬制10~15分钟,然后把汤汁和入面粉中做饺子皮,可补虚回阳。
“当然,这养生水饺不是药,想要有养生效果,贵在坚持。”詹强医师说,中药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苦”,但其实只要用得巧,药膳就能又好吃又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