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怎么一回事?昨天是第17个“世界睡眠日”,浙江在线特邀浙医二院精神科禹华良博士聊聊“睡眠与失眠”那些事。
周围人说他鼾声如雷
他却说自己从未入睡
禹华良告诉记者,在自己坐门诊的患者中,大约有80%的患者,都会主诉失眠。其中有一位是来自于温州的房地产老板。
他跟医生说:“你知道吗?钱赚的再多,还不如好好睡上一觉,我已经整整三年,没有睡过觉了。”
禹华良问他:“真的有三年没睡过觉了吗?”
他点点头:“是的,整整三年,我就没有真正睡过一分钟觉。”
世界上有三年都没合过眼的人吗?这符合医学常识吗?
禹华良表示,通常一个人如果三天三夜一分钟也不合眼,这个人的精神状况就快要崩溃了。但这个房地产老板却信誓旦旦地说,他真的是整天整夜都没睡过的人。为了治疗失眠,他花了很多钱,但没有一个人能医好这奇怪的失眠。
于是,禹华良就把他收住入院了,希望在住院中观察他的症状。
事实上,医生在夜间的多次查房中发现,他每天晚上都能睡着,而且还要打呼噜,常常吵得别人睡不着觉,可是到第二天早上,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昨天晚上一分钟也没睡。”
为了让这位患者相信他晚上是睡过觉的,医生和值班的护士做了一件搞怪的事——在晚上,每隔一个小时就在他的脸上用记号笔画一个圆圈,等到第二天早上,这位患者说自己昨晚一分钟都没睡时,带他去照镜子,让他看到脸上画着6个黑颜色的圈。
“昨天晚上,我们每个小时在你脸上画一个圈,你居然不知道吗?”
他这才开始相信,自己其实是睡过觉的。
那为什么他睡过了,却认为自己一分钟都没有睡呢?
禹华良说,在临床中确实存在这么一种失眠的现象,被称为睡眠感觉缺失,也叫主观性失眠。
“失眠患者中多有夸大其入睡困难和低估其睡眠维持时间的现象,这是很普遍的。但是主观性失眠患者的主观和客观睡眠感觉的不一致性更为显著。”禹华良说,这类患者通常见于长期慢性失眠患者,往往也会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他们通常不同程度地应用催眠药物,甚至出现药物依赖,因此在治疗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多数失眠患者并不是长期慢性失眠,他们多以入睡困难、早醒、易醒、多梦、睡后不解乏为主,往往会影响白天的效率。
20-40岁是失眠“主力军”
与情绪有关源头多为压力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内失眠人数占总人群的20%左右,并且比例逐年上升,年轻化趋势明显。禹华良告诉记者,20-40岁是失眠“主力军”,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高压力、脑力劳动强度大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失眠现象。“我的病人当中,律师、医生、企业管理者相对多一些。”
禹华良表示,失眠的产生通常跟情绪有关,源头大多是压力。也有一些是工作三班倒,经常倒时差所致。此外,身体本身疾病,如甲亢、尿毒症等也容易引起失眠症状,同时,精神活性物质例如酒精、毒品、激素类药物也会导致失眠。
然而,偶尔出现失眠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失眠症患者。禹华良说,入睡困难半小时以上,早醒提前两小时以上,或者一晚醒转两次及以上的维持睡眠困难型,并且一个月有一半时间出现以上情况的,才能称失眠症。
“长期有失眠症状也不一定都是失眠症,也有可能是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的伴随表征。”
禹华良说,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失眠症情况较轻的人,一般不会首选药物干预,而是先通过作息时间的调整,以及一些放松技术及自我情绪调节来改善睡眠。
同时可以辅助一些健康行为来帮助自己,比如在睡前两小时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避免在床上办公、玩手机、看视频等,学习冥想或自我催眠也会有助于更好地进入睡眠。禹华良告诉记者,在他的临床工作中,教会了不少失眠者学习自我催眠,这能很好地改善睡眠。
目前,对于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也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受益于生物医药的快速发展,现代的新型药物疗效更佳,副作用更少,而且不必担忧长期服用会造成药物依赖。对于长期受困于失眠的人们来说,如果通过非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可借助药物帮助自己睡眠。不过,禹华良提醒,药物治疗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合理规范用药才行。
专家信息:
禹华良,男,医学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精神科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美国NGH认证),美国催眠师协会会员,华人临床催眠师协会会员,浙江省神经修复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健康教育讲师团成员,浙医二院精神科心理健康教育策划人,杭州上城公益诵读经典读书会创办人之一。
门诊时间:
每周二下午:焦虑症专科门诊
每周三下午:预约式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