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到医院看病,每个人就都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这个检查是做什么的?这个药要怎么吃?这个收费多少?为什么这样收?
为了能更了解大家到底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浙江在线联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患者最关心十大问题TOP榜”的问卷调查,在患者汇集最多的药房、检验、收费等窗口进行调查,收集了每个窗口大家询问排前十位的问题,通过“一问一答”的直观形式推送,希望权威专家的答疑解惑能为网友就医做参考。
浙江在线-健康网4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柴燕宏 通讯员 张颖颖)对中国人来说,中药,虽然煎药很麻烦、还很苦,但还是因为“良药苦口,可以综合调理身体,且副作用较小”等特点而深入人心。
但是,中药该怎么煎?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苦一点?这些问题总是困扰着大家。结合患者在药房窗口询问调查排前十位的问题,今天推出“中药服用十问篇”。
本期指导专家: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严伟
1、吃中药,为什么有些不用忌口,有些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
患者在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摄人某些食物,称之为服药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本草经集注》记载:“服药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生菜,又不可食诸滑物果实等,又不可多食肥猪、犬肉及油腻肥羹、鱼鲐、腥躁等物。”
在服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古代文献中还有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茯苓、茯神忌醋等记载。
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所区别。例如,患者在服用解表、透疹药时,不宜禁食生冷及酸味食物,因为生冷酸味均有收敛作用;
患者在服用温补药时,应少饮茶,少食萝卜,因为茶中的鞣质易与蛋白质发生反应,萝卜有消食、破气作用;
脾胃虚寒或胃寒疼痛患者在服用温中祛寒药时,不宜进食生冷助寒类食物;
胃热疼痛患者在服用清热药时,不宜进食辛辣助热类食物;
脾胃消化功能减退的食积不化、胸腹胀闷患者在服用健脾消导药时,不宜进食黏滞、油煎类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神经衰弱、心悸失眠患者在服用镇静安神药时,不宜进食辛辣滞品及酒、浓茶等兴奋中枢神经的食物;
疮疡患者忌食姜、椒、酒、腥臭(俗称“发物”)等食物,否则可助热动血,扩散炎症,难以收口。
一般情况下,医师都会特别说明。
2、中药到底应该什么时候服用最好?
适时服药是保证药效的重要环节,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肠胃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1)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剂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泻下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用,这样可使药物迅速进人肠道,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2)餐前服。一般在餐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餐前服用,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部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餐前服用,因为在胃排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通过胃进人肠道,从而吸收较多药物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容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3)餐后服。一般在餐后15-30分钟服药。餐后胃内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故消食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餐后服。
(4)睡前服。为顺应人体生理节律和充分发挥药效,有些药宜睡前服用。如安神药宜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以利于安眠;涩精止遗药宜在临睡时服用,以利于治疗梦遗滑精;缓下通便剂宜在睡前服用,以利于次日清晨排便。
(5)定时服。有些疾病定时而发,只有在发病前某时间段服用才能起效,如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
(6)不拘时服。病情急险,当不拘时服,以便力挽狂澜,如救治危重患者。
3、中药那么苦,能不能在里面加糖?
部分患者习惯在中药汤剂中加糖(如冰糖、白糖、红糖、蜜糖)或以糖水送服汤剂,以冲淡或消除其苦味,其实这种做法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这是因为:一是各种糖均属常用中药,味甘而具有补虚作用,若所治病证为邪实之证,则不但不利于祛邪,反而会加重病情。
二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能与糖(特别是与含铁、钙等无机元素和其他杂质较多红糖)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某些成分凝固变性,进而发生混浊、沉淀,不但影响药效,甚至损害人体。
三是糖可抑制某些退热药的疗效,干扰药液中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
四是糖会降解某些药物(如马钱子的有效成分),使汤液的疗效降低。
五是某些健胃的中药是利用其苦味或其他异味来刺激消化腺分泌而发挥疗效的,加糖后势必会降低疗效。
由此可知,服用中药汤剂不能随意加糖。若需要加糖,则须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酌情加用。
4、煎药前,中药饮片需要浸泡吗?
中药饮片在煎煮前必须加水浸泡一段时间,以利于有效成分渗出,不可随意省略此步骤。这是因为大多数中药材是植物根、茎、花、叶及果实的干燥品,在煎煮前将中药饮片加水浸泡,将大大促进细胞膨胀破裂和有效成分溶解释放,使更多的有效成分在煎煮过程中渗出。
若中药饮片不经浸泡而直接加热煎煮,则会使药材表面的淀粉和蛋白质凝固,从而阻碍有效成分溶出。动物组织及脏器的干燥品,其细胞多由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组成,若不提前浸泡,则很难将有效成分煎出。
因此,中药饮片均需提前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特殊药材可延长。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可缩短;冬季气温低,浸泡时间宜延长。需要注意的是,夏季气温高时,浸泡时间过长,常会导致药材腐烂变质;一些需特殊处理的药材如麝香、阿胶等,不必浸泡,应按特定的方法处理。
5、煎药前,中药饮片需要清洗吗?
有不少人在煎服从医院或药店取来的、分包好的中药饮片时,因嫌其“脏”而常在煎药前用水清洗,以除去上面的污垢、尘土等物,其实这是极不妥当的,其有以下几点害处:
一是在炮炙时附着在中药饮片表面的辅料丢失,这些辅料包括蜜、酒、醋、胆汁、鳖血等。
二是引起中药饮片中的部分水溶性成分丟失,其中有的是极具活性的有效成分。
三是造成粉末类药物流失,因为在中药饮片中,有不少本来就是粉末,或在调剂时捣研成粉末,如果用水清洗,必然会使这类药物流失。这样,势必会减弱或改变一剂汤药的原有药效,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6、药液的煎出量多少为宜?
在相同气压、温度等条件下,其所含成分与其总量成正比,也就是说,药液煎出物的多少随着药液量的多少而增减。若煎出的汤液总量过多,虽提高药物成分的煎出率,但却不便服用;若煎出的药液总量过少,虽方便了服用,但却降低了药物成分的煎出率。故药物煎出的汤液既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而过少比过多的弊病更多,过少则降低药物成分的煎出率。
那么,到底每剂汤药每次煎出药液的量以多少为好?现今一般认为,成人服用,每次以250-300毫升为宜,一剂若煎2次,总量即500-600毫升;若煎3次,总量即750-900毫升。儿童酌减。目前,在使用汤剂时,片面强调服用方便,而导致煎出量过少者并非少见,必须纠正。
7、中药煎煮后,剩下的药渣还有其他用途吗?
中药煎煮后,通常我们留取中药的汤剂,而将剩下的中药药渣弃去。其实,药渣也可以再次被利用,治疗很多疾病。例如,治疗风湿病、伤科疾病经常会用到伸筋草、红花、川牛膝等,外用这些药物可发挥活血、祛风、散寒等作用。
利用药渣的办法有:
(1)热熏。将药渣加水后再煮3-5分钟,放置片刻后加适量白酒和醋,用其热气熏疼痛部位。
(2)热敷。将煎过的药渣加2两(100克)白酒、2两(100克)醋拌匀,用纱布包好,白酒活血通络,醋有透皮作用,可促使药物透过皮肤吸收。
(3)泡脚。将药渣再煮3-5分钟,另加花椒和艾叶适量一起煎煮,药液放温后加人白酒、醋与食盐。中医学认为,肾主腰脚,盐味咸入肾,可引药入肾,药渣加入盐后泡脚效果更好。以上方法一次10-20分钟,须避免烫伤。
需要注意的是,药渣外用也有一定的禁忌。外用适用于虚寒病症(如关节恶风、怕凉,大便稀溏),实热病症(如局部红肿热痛、关节疼痛伴发热)不建议使用;此外,关节积水,皮肤过敏,皮肤破损、溃烂处不宜使用。
8、为什么裸露置放的隔夜汤药不宜服用?
有的病人喜欢把煎好的汤药裸露置放,留到第二天用,这种作法是极不可取的。这是因为中药中所含的淀粉、维生素、蛋白质、挥发油及各种酶、微量元素等成分,在煎煮时会大部分留在约汁里,如果存放过久,不但药效会降低,而且会因为空气、湿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使药汁发馊变质,服用后对病情无益,甚至还会有损健康。
但是如果采取真空包装,并存放在冰箱中,则另当别论。目前,许多药店与医院制剂室开展了代煎业务,确实方便了患者,免除了每天煎煮中药的麻烦,尤其受到了无睱煎药者的欢迎,值得推广。
9、何谓先煎、后下?
先煎,即延长煎煮时间。包括:有效成份不宜煎出的矿物、贝壳类药,如磁石、牡蛎等,应先入煎30分钟;须久煎去毒的药物,如附子、川乌有毒,无论用生品、制品均应先煎:因治疗特殊需要,如大黄久煎泻下力缓,欲减其泻下力则应先煎。
后下,即缩短煎煮时间。包括:有效成分因煎煮易挥散或被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如薄荷、白豆蔻等入药应后下,待汤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治疗特殊需要,如大黄、番泻叶久煎则泻下力减缓,故欲泻下当后下或开水泡服。
10、哪些中药适合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是指中药与食物都源于自然界的天然物质,有一致的性能特点,因而具有一致的治疗作用或功效。“药食同源”对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药物相比,食疗具有服用方便、作用温和、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少等特点。
例如,白茅根的花蕾与南瓜配制的食物,可以治疗鼻出血;鲜芦根汁与荞麦面制成的混合物,长期服用可以达到清热化湿的目的;甘草和黄芪的煎汁混合面粉,服用后可达到行气补虚,改善虚汗、盗汗的症状。
其实,许多天然的动植物或矿物质,既可以作为食物,又可以作为药物,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如黑芝麻、八角茴香、大枣、葛根、桑椹、淡豆豉、菊花、山药、山楂、薏苡仁、生姜、百合、桂圆、马齿苋、肉桂、枸杞子等。
但是,切勿过量食用上述食物,特别是当患者的体质与食物的偏性相反时,长期大量食用可能损害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