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肾移植手术突破5000例,82人移植超20年且健康存活
浙江在线-健康网4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梁婧娴 通讯员 王蕊 金丽娜)4月1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举行了2017年肾脏移植高峰论坛,1000多位肾移植患者相聚在一起,分享了心路历程。他们曾饱受病痛的折磨,也经历过漫长等待的艰难岁月,一度对生活失去希望,却因换肾,按下了人生的重启键。
浙江在线记者了解到,从1977年至今,浙大一院肾移植手术已突破5000例,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14岁,最长健康存活的有29年,是国内鲜有的长寿移植者。目前,肾移植时间超过20年且健康存活的有82位。年轻的肾移植患者,有不少都已结婚生子,步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与患者(图片由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提供)
换肾27年的杭州大伯:
术后半年就回归工作还带出很多徒弟
62岁的沈大伯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换肾已有27年。“我是1990年6月做的手术,我的移植号是23号。”时隔多年,沈大伯依旧忘不了那个夏天,35岁的他因为肾功能衰竭做了肾移植手术。手术很成功,沈大伯也开始了与一颗陌生肾脏和平共处的日子。
术后不久,他就能正常活动,像一个健康人一样,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我手术后3个月就想去上班了,家里待不牢的。”沈大伯说,但当时医生反对,让他再休养一段时间,他才又“熬”了3个月。
沈大伯是一名汽车修理工,换肾后继续做回老本行,还带出了很多徒弟。大伯说,尽管做过肾移植这样的大手术,但他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换肾后的这些年也很健康,大病都没生过一场,目前这颗移植肾的功能依旧非常理想。
换肾27年的沈大伯
曾经绝望的尿毒症患者:
换肾后结婚了还有了可爱女儿
如果不是周女士自己提起,很难将眼前这个笑意盈盈的年轻妈妈和肾移植患者联系在一起。
周女士,31岁,来自浙江台州。14岁那年,还在读初中的她被查出慢性肾炎,治疗后病情有了好转,没想到十年后,竟然发展成了尿毒症。这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女孩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尿毒症,只有两条路可以走,透析和换肾。但透析只能维持她的生命,肾移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式,可肾移植配型谈何容易。由于亲人配型不成功,周女士只能加入等待肾源的大军之中,抱着渺小的希望,一边排队,一边做透析。每周三次,每次4小时,她的生活几乎和医院捆绑在了一起。
经历一次透析就好像打了一场仗,浑身酸软,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自卑,痛苦,绝望......周女士度过了无比艰难的一年。“那时候觉得生活都是灰暗的,一下子从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因为自卑,有意地和朋友疏远了。”
生活,陷入了泥淖。
转机出现在周女士透析的第二年,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也是带她从黑暗走到光明的男人。“认识他之后,好像天都亮了。”爱情就像一道阳光,照进她的生命,每天都在甜蜜之中度过,似乎连透析也变得不再痛苦。
“他没有因为我的病对我另眼相看,反而说会好好照顾我。”提起丈夫,周女士满脸都是笑意,她告诉记者,丈夫的支持和鼓励陪伴她度过了最痛苦的日子,她还记得丈夫说过的最动人的情话:“你就是死也要死在我怀里。”直白却真挚。
收获爱情的同时,幸运之神也在偷偷降临。2011年,周女士透析的第三年,她等到了匹配的肾源。肾移植后的第二年,她举行了婚礼。“我听医生说,换了肾也是可以要孩子的,我非常期待自己的孩子。”2014年,女儿馨馨出生了。
“我很健康,女儿到现在为止也很健康。我们一家很幸福。”周女士说,现在除了她每天吃药,每月复查,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带着女儿参加肾友会的周女士
“一滴尿液”辨别移植后排异
移植肾十年存活率超过80%
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告诉记者,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最佳替代治疗,但肾移植依旧面临移植后排异、特异性感染等几大问题。
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逐步建立了肾脏移植排斥预警和无创性诊断、肾脏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治疗等关键技术,移植肾一年存活率超过95%,十年存活率超过8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卫生部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报告中, 2011-2016年的肾移植数据综合质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为尽早甄别出排异易感人群和移植后急性排异,陈江华团队另辟蹊径,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仅用一滴尿液来诊断和鉴别急性排斥,准确率分别达到94.1%和96.9%。
同时,利用预警平台甄别出低危和高危人群,并针对性地制订了个体化免疫干预方案。针对高危人群,建立了去敏治疗和强化干预方案,使高危受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从53.7%下降到14.6%。针对低危人群,建立了优化免疫抑制方案,使肾移植受者平均减少了30.1%的免疫抑制剂用量,降低了毒副作用和治疗费用,使这些患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保持在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