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节,南方地区气候潮湿、雨水丰富,比较适合各种蘑菇生长,存在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的安全风险。”近日,广东省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广州开发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在萝岗香雪公园举办主题宣传,该局食品监管执法分局副调研员林政提醒市民、游客防范野生蘑菇食用风险。 白毒伞 毒性最强最多人中招 白毒伞又名鹅膏菌,菌体为白色,与一种名为鸡枞(又称三八菇、鸡肉菇)的食用蘑菇颇相似,常生长在山区、植物园等潮湿杂草丛生的地方,在广州白云山、萝岗、增城等山区,以及华南植物园、帽峰山、天鹿湖、火炉山等地都有发现。白毒伞含有剧毒,只要食用约50克(一两)即可致命。2000年至2014年3月中毒致死的43人中,95%是因误食了致命的白毒伞。 铅绿褶菇 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品种之一 铅绿褶菇是常见的剧毒蘑菇,在广东省农村、山区分布较广,通常在夏秋季雨后的草坪、蕉林土地上群生或散生,与可食的高大环柄菇极相似,易被误采误食。它所含有的毒素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有些具有类似白毒伞的毒性,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进食量大时也会致命,是近年广东省内引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种类之一。 “土办法”分辨蘑菇毒性不可靠 坊间流传着一些“识别毒蘑菇”的“土办法”。不过,据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还没有快速可靠的方法来鉴别蘑菇的毒性,仅凭借肉眼观察或所谓流传的土办法来辨别野生蘑菇的毒性,不可靠!下面这几个误区,真相是这样的—— 误区一:颜色鲜艳美丽的蘑菇有毒,色淡普通的蘑菇没有毒。真相:从色彩判断蘑菇是否有毒站不住脚!部分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也可能有毒,而颜色鲜艳的也有食用蘑菇,如红菇。 误区二:蘑菇与银器、生姜、大米一起煮,液体变黑证明有毒,不变黑的没毒。真相:实验证明毒蘑菇与银器、生姜等同煮不一定变黑。 误区三:以前吃过“同样”的蘑菇不会中毒。真相:外观相似的蘑菇有可能是不同品种,或者发生变异,甚至可能被有毒物质污染。 误区四: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真相:蘑菇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自养,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生长环境无“清洁”或“肮脏”之分,更与蘑菇的毒性无关。像白毒伞等毒蘑菇都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中地上。 误区五:虫子不吃的蘑菇有毒。真相:许多剧毒的蘑菇成熟后同样会长虫子,被蛀。 三招远离毒菇 1. 野生的蘑菇不要采食,自家花圃里长出的蘑菇也不要采食。 2. 慎买混杂的野生蘑菇,外出旅游不要在路边摊档购买散装的、混杂型野生蘑菇回家食用。如需购买请到当地正规的商店购买有预包装的单一食用菌“纯品”,如购买的是“杂品”,夹杂毒菇的几率会提高。 3.餐馆蘑菇“新品种”慎尝。为招揽顾客,有的餐馆会推出一些市场鲜见菇类“新品种”,如“野生牛肝菌片”“野生鹿花菌”等。这些“新奇”的菇类菜式也存在一定食用风险,建议不要品尝。 中毒后明显好转可能是“假愈期” 据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运超介绍,毒蘑菇中毒一般是急性的,发病的潜伏期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或数天。按其发病特点临床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神经精神型等。中毒早期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样表现,应马上用指头或筷子压舌根催吐,口服温开水反复催吐2~3次并尽快送医。为便于鉴别毒性,应保留食用过的毒蘑菇以便尽快送检确定种类及中毒类型,方便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 特别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死亡率高的剧毒蘑菇中毒尤其是肝损害型、肾损害型的中毒患者,早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表现可能在中毒后数小时至2天内明显缓解,但这其实是进入临床常见的“假愈期”,因此麻痹大意中断诊治。 岂不知此时毒素已逐渐侵犯人体各脏器,病人在中毒后2至5天内出现内脏损害,尤以肝损害最为严重,极易造成死亡。致命白毒伞就属于这一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