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记者:
我看到这本书强调的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六条核心推荐,这与往年版本相比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或者新增的条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谢谢。
杨月欣:
新膳食指南总体上与往年版本思路一致,有一些变化。最特别的就是最后一条,就是杜绝浪费和兴新食尚。我在来之前,刚才在交流当中也有记者问我,膳食指南怎么会提这个呢?我觉得很新鲜。确实,我们为什么要提杜绝浪费和兴新时尚呢?我觉得出于两点考虑。第一,我们认为,平衡膳食不是一个人的事,就像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我们的饭有时候在家吃,有的时候是由餐馆提供,有的是食品商供应,所以吃饭是整个社会的事,希望整个社会来兴新食尚,来减油减盐,来平衡膳食、合理搭配,以营养导向来影响生产提供。第二,我想说的是文化,新文化、新时尚,新的饮食文化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承载了平衡膳食是否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像大家知道的,有的家庭喜欢吃特别咸的东西,有的地方喜欢吃腊肉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我们提出这样的推荐,希望一方面杜绝浪费,一方面倡导新的饮食时尚,包括平衡膳食,包括饮食卫生,也包括我们勤俭节约方面,有一个新的观点,然后用新时尚、新的文化,来促进我们平衡膳食的实施。
健康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从1989年出版第一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到今年已经是第4版了,我看了一下,平均每10年修订一次,这个10年是个时间的巧合,还是说把它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工作在落实?如果没有的话,我们有没有可能未来把它纳入常规的工作?第二,老百姓非常关注的是怎么在生活中应用,这次新的指南里提出了份量的概念,把每一份跟老百姓家庭的锅碗瓢盆对应起来为,想请专家介绍一下,这个份量的概念在具体操作当中,怎么指导老百姓使用的?
丁钢强:
这次指南的制定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因为在指南制定的时候,我们参照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相关指南制定的原则和程序,首先分析问题,然后进行循证,寻找依据,形成了初稿,最后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最终的版本。大家可能会关注到,82年、92年、02年以及2010、2012年分别进行了四次全国大范围的营养状况调查,我们通过分析调查数据,了解我国居民现在面临的主要食物消费、膳食营养摄入和健康问题是什么样的,基于这样问题的分析,才能提出来我们今后优先要解决的营养和健康问题。因此,实际上这个指南的修订差不多每次都是十年的时间。另外一点,07版发布以来,在营养科学领域里面,有很多新的研究、新的发现,这些证据也为我们修订指南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所以综合考虑这几个因素,尽管是现在发布,我们两年以前就启动了这样一个修订的工作。今后会不会形成常规性的,是十年还是五年,修订的间隔还需要相关部门来决定。
杨月欣:
份量问题关系到定量。关于定量,我们开始是这样考虑的,说到平衡膳食、膳食结构,最终是一个量化的问题,在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当中,做饭的时候通常不知道准确的量,我们平常都说少许、一点儿。餐盘大小也不一样。要执行好平衡膳食,量化是关键。为了制定指南,我们组成了一个份量技术工作小组,两年工作当中称量了很多食物,甚至各种不同的手去拿苹果、橘子或者蔬菜,希望用常见手势和工具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概念,通过衡量我们的食物的量,知道这一把菜是多少,半碗饭是多少,一个馒头是多少,这样我说250-400的谷物、200-350的水果的推荐量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一个橘子是否满足需要,两个猕猴桃是否满足需要,就是希望帮助大家逐渐把量化融于行为,这样的话我们的平衡膳食就容易达到了。美国的膳食指南用十年来推行量化,美国居民现在都知道这个份量的概念,我们也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让我们的老百姓真正了解份量的概念,学会定量估计。
北京电视台记者:
目前我们看到很多减肥APP风行,另外有些爱美的女性也是根据卡路里来安排一日三餐,请问专家是否推荐这样的体重管理方式,对于目前体重超重或者肥胖人群有什么膳食建议?谢谢。
丁钢强:
超重和肥胖确实是当前营养不良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现在很多企业推出很多这方面管理的模式,体重管理的一些方案,甚至作为个人来讲,他也在找很多资料来做个人减肥的计划。我觉得总的来说,还是要按照膳食指南,尤其是平衡膳食这个理念,设计好每日的一日三餐,尤其是我们做任何计划过程当中,既不能为了减肥而无限制地限制我们能量的摄入和营养素的摄入,因为我们在营养监测当中发现,很多人为了追求体型,可能人为地控制饮食,甚至造成能量和营养素缺乏的状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新版的膳食指南,进一步推动我们各类营养咨询的科学化指导工作。具体的,也请临床营养的于康教授介绍一下。
于康:
我同意刚才丁教授所说,我简单说两句。一个是关于体重控制,我们这个指南中非常明确地跟大家阐述了什么叫健康体重,所以我们对照这个标准来看自己体重到底是什么状况。现在社会上很多朋友出于各种原因,对体重的理解未见得都很正确,有些不胖的人拼命在减,有些胖的人可能还意识不到,也请这些朋友对照这个指南,对自己有一个判断,有一个了解。
第二,我很同意刚才丁教授所说的,我们很多事情要有理念,要有意识的提升,同时加上行为的改变,不管借用什么样的方式,APP也好,或者其他的适合的方式,但是最终的落脚点是意识提高的同时,你的行为,包括饮食行为、运动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包括体重控制但不限于体重控制在内的整体健康的提升都是一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