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9点国家卫生计生委就《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有关内容举行发布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先生,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女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先生,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先生,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先生,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女士等出席,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全程问答回顾(有删减)
常继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内容介绍
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促进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体能与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不过,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居民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但是,居民膳食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现象,豆类、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脂肪摄入量过多,部分地区营养不良的问题还依然存在,超重肥胖问题凸显,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总体来看,近十年来,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及疾病谱都发生了新的较大变化。
俗语称“病从口入”,我们现在也讲“许多病是吃出来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与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为了指导居民合理选择食物,科学搭配食物,吃的营养,吃的健康,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我国于1989年首次发布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之后结合中国居民膳食和营养摄入情况,营养素需求和营养理论的知识更新,于1997年和2007年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了两次修订。为使其更加切合当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和健康需要,2014年起,我委委托中国营养学会再次启动指南修订工作,经过修订专家委员会几十位专家两年多的辛勤工作,本着规范、科学、严谨的原则,按照证据收集、科学循证、多重论证的工作程序,同时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最终形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主要内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实践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一般人群膳食指南,是指南的核心部分。在这部分中,我们针对2岁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6条核心推荐,分别为: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二是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在该部分中,主要针对孕妇、乳母、2岁以下婴幼儿、2-6岁学龄前儿童、7- 17岁儿童少年、老年和素食等特定人群的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对其膳食选择提出特殊指导。
三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实践。主要是指导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践行膳食指南的科学推荐,用食谱设计和营养饮食指导,告诉大家如何依据指南安排一日三餐的饮食。根据新的推荐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也进行了修订,同时推出两个新的可视化图形,分别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和儿童平衡膳食算盘,以便于平衡膳食知识的理解、学习、操作和传播。
与2007版比较,有三方面特色:
一是提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将10条推荐精简至6条,文字简练、清晰,容易记忆,同时提供更多的可视化图形及图表、食谱,便于百姓理解、接受和使用。
二是注重饮食文化传承发扬。在新指南中专门提出弘扬尊重劳动,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的传统美德,强调个人、家庭、社会、文化对膳食和健康的综合影响作用,建议在传承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开启饮食新理念,着力解决公共营养和健康的现实问题,并鼓励社会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三是兼顾科学性和科普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包括大量的科学证据和理论分析,对从事营养与健康的科教专业人员是很好的参考工具。为方便大众理解使用,这次特别编撰科普读本,用百姓易于理解的语言讲百姓关心的常识,结合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营养问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表达,对核心推荐内容进行科学讲解。
如何用好膳食指南
营养改善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更是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的民生工作。面对大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健康需求,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推陈出新,我们希望提供给大众更科学、更实用、更贴心的营养健康资讯,把科学的研究、有益的实践所证实的健康知识传授给老百姓,为中国居民的健康饮食提供建议,为中国居民的健康需求提供指引,不断提升百姓的营养与健康素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符合我国国情,为全体营养和健康教育工作者、健康传播者提供了较好的科学证据和指导。《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则是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方式回答百姓关切,提出科学建议,使用者可以系统通读,也可以带着问题在其中寻找答案,学习理解并加以实践,最终做出有益健康的选择和行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