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心是本源
调身和调息其实都是为调心做准备。“ 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功夫。”调心可谓养生的第一功夫。调心又被称为调神、存神、存思、冥想等,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把散乱的心神调整为有序的意念活动,即“ 将养其神,意念归一”。
健康的源泉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心性。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把喜、怒、悲、思、忧、恐、惊七种过度的情感冲动,列为致病的原因,称为“ 内损七情”。“ 身神同补”是中医的智慧所在,简单来说,就是不仅要祛除身体上的毛病,还要纠正种种不良情绪。五脏都有自己的情绪病,比如“ 烦人伤肾”,说的是忧虑、易心烦的人,最容易产生腰腿酸痛、虚痿肾亏等症状,在治身病的同时,还要想办法把“肾神”治好,才是根本。生活中,因伤神而得病的例子还真不少,例如怒伤肝,爱生气的人一般肝都不是很好;肺主悲,小心眼、爱计较的人最容易感冒咳嗽,衍生肺病等等。
调心最主要的是把各种情绪控制在平稳的范围内,让上升的怒火降一降,把过喜的心气收一收,将过重的思虑放一放,使心境松柔恬淡。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调心还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缓解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性反应,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达到抵御外邪,祛病强身的目的。▲
日常记住三句话
调身、调息、调心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为用,共同作用于人体。把三调合而为一,最突出的保健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这些健身方法在柔和缓慢的节奏中,强调放松机体、调节呼吸、引导意念并内注于身体。
很多现代体育锻炼,人的意念活动是向外的、发散的。比如打篮球时,意念活动在对手、在裁判、在篮球上,走路或者慢跑时,我们注意的是脚下的道路、朋友的谈话和路边风景,而在做八段锦或易筋经时,我们是在体察自身,注意的是筋骨精妙的变化、呼吸细微的配合,以及意守的专注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慢性病患者,如失眠、颈腰椎病、消化不良、代谢类疾病,以及高血压人群等,在练功一段时间后,症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身体在调身、调息、调心的共同作用下,固本培元,自身的修复能力得以增强。
除了针对性地锻炼,还应在日常做到“三调合一”。在生活中养生,才是最大的修为。日常做到三调,倒也不难,三句话即可概括:坐卧有相,心平气和,专注做事。
坐卧有相。人的姿态千变万化,但不外乎行、立、坐、卧四个基本姿势: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古人称之为“四威仪”。把四威仪做好,调身也就做好了。
心平气和。平时呼吸时,要有一点气沉丹田的意识,尤其是在着急生气时,更要注意松沉小腹,气入小腹,而不是浮在胸口,呼吸能沉得下来,心境就能平静下来。
专注做事。能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便是最好的调心。有路人问高僧,您平时怎样修行。和尚回答:砍柴、吃饭、睡觉。路人惊呼,我平时也做这些啊。和尚继续说道:我做事专注,旁无别物,而不是吃饭时千番应酬,睡觉时百般计较……可见,这养生的功夫重在平时修行,自然而然达到养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