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血尿酸中,三分之二以上为内源性尿酸,食物来源只是小部分。但考虑到尿酸排出能力下降的问题,食物的嘌呤含量仍然值得关注。而且,对于动物性食物来说,食物中的嘌呤含量过高,不仅意味着身体的尿酸排泄压力,更多地还意味着膳食结构不合理,而这是导致代谢紊乱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嘌呤含量”?
嘌呤是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细胞越密集的生物组织,嘌呤含量就越高。
那些没有细胞结构的食物(如牛奶),嘌呤含量就非常低。也有一些食物本身就是一个大“细胞”(如各种禽蛋)。无论蛋多大,就只有一套遗传物质,嘌呤总量非常少。水果蔬菜的细胞体积比较大,其中还有个大液泡,单位重量中遗传物质的含量也很低。
相比而言,那些干制的食物,水分被除去了,里面的“干货”因此也被浓缩了,一般来说嘌呤就会多一些。比如,干的豆子嘌呤含量很高,那是因为它水分含量太低了,如果把它泡在水里,含水量增加几倍,那么嘌呤含量也就会被降低到几分之一。蘑菇也一样,干蘑菇的嘌呤含量看似特别高,如果将其泡发,嘌呤含量就会变成几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了。因此,如果看到一种植物性食品嘌呤含量很高,无需害怕,先看看是干的还是鲜品,或者是水发的。
此外,那些特别“密实”,代谢很旺盛的组织,和代谢率低的组织相比,也会含有更高的嘌呤。比如,同一种动物,内脏的嘌呤含量通常比普通肌肉高,普通肌肉又比肥肉高。因为肥肉是脂肪组织,代谢活性很低;而内脏通常代谢率比较高,细胞小而密集,细胞核物质含量高。鱼子是卵细胞,而且会不断分裂形成胚胎,所以它含有非常高水平的嘌呤。
食物嘌呤含量怎么分?
医学书籍上通常把食物按照嘌呤含量分成四等。这些食物被散乱地列出时,人们会感到很难记忆且找不到规律。如果把它们按食物特点来分类总结,理解和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一等是超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在150毫克/100克以上,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当完全避免这些食物。
它们包括各种动物内脏(肝、肾、脑、脾等);部分水产品(沙丁鱼、凤尾鱼、鱼子、小虾等);浓肉汤、浓鱼汤、海鲜火锅汤和羊肉火锅汤等。
第二等是中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在75毫克—150毫克/100克之间,患者应当严格限量,在急性发作期不能食用。
它们包括各种畜肉(猪、牛、羊、鹿等);禽肉(鸡、鸭、鹅、鸽子、鹌鹑、火鸡等);部分鱼类(鲈鱼、鲤鱼、鲫鱼、鳗鱼、鳝鱼等);甲壳类(牡蛎肉、贝肉、蚌肉、螃蟹等),还有干豆类(黄豆、黑豆、绿豆、红小豆等)。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其他动物性食品都是含水70%—80%的,而干豆类含水只有10%多点。水分含量不同的食物相提并论是很不公平的。考虑到很少有人吃干豆子,都是用水煮甚至加水打浆之后再吃的,但如果把豆子用水泡过再排序,就会降到下一个等级当中。
第三等是中低嘌呤含量的食物,嘌呤含量在30毫克—75毫克/100克之间。
它们包括深绿色嫩茎叶蔬菜(菠菜等绿叶菜、芦笋等嫩茎);花类蔬菜(白色菜花、西兰花等);嫩豆类蔬菜(毛豆、嫩豌豆、嫩蚕豆);未干制的菌类(各种鲜蘑菇);部分水产类(三文鱼、金枪鱼、白鱼、龙虾等)。
第四等是低嘌呤含量食物,嘌呤含量在30毫克/100克以下,几乎无需顾忌其嘌呤含量。
它们包括奶类(牛奶、奶酪);各种蛋类(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鸽子蛋等);浅色叶菜(大白菜、圆白菜、娃娃菜等);根茎类蔬菜(土豆、芋头、甘薯、萝卜、胡萝卜等);茄果类蔬菜(番茄、茄子、青椒);瓜类蔬菜(冬瓜、丝瓜、黄瓜、南瓜等);各种水果;各种粮食(大米、白面、小米、玉米等)。
别拒绝健康的植物性食品
很多人会问:我已经出现了高尿酸血症,能吃第三类中嘌呤含量略高的绿叶菜吗?能吃豆制品吗?能吃杂粮吗?
一些医生严禁患者吃杂粮,理由是它们比精白米面嘌呤含量高。但是,如果不考虑综合健康效益,唯嘌呤含量来取舍,那么就会得出“吃白糖比吃小米好”、“吃黄油比吃豆腐好”之类十分荒唐的结论。的确,白糖嘌呤含量是零,但它的营养价值也几乎为零,吃多了会促进代谢紊乱。而黄油嘌呤含量也几乎为零,但多吃会促进肥胖和高血脂。
有流行病学研究专门分析了那些传说中嘌呤含量较高的蔬菜,并未发现它们与痛风风险或痛风发作之间存在相关性。而且,也没有发现任何全谷杂粮的摄入量和痛风、高尿酸血症有相关性。
因此,对于嘌呤含量整体偏低的植物性食品来说,即便嘌呤含量高于白米白面,只要对控制体重、血糖和血脂有好处,就值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