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高凌,以及解放军第458医院急救中心主任何小华都认为,“酸性体质”导致疾病的说法颠倒了因果关系。实际上,不是“酸性体质”导致疾病,而是患有某种疾病或服了某些药物会导致酸中毒这一结果。
何小华救治过不少“酸中毒”病人。他认为“酸碱体质”理论是个伪命题,人体的酸碱度主要是指体液,不同体液有不同的酸碱值,如血液偏碱性,而胃液呈酸性。因此,将人类体质简单地划分为“酸性”、“碱性”不科学。
有些保健产品商营销宣传说,应有意识地服用“排酸”保健品和“碱性”营养剂等。高凌指出,胃液是pH值为1~2的强酸,而胰液是pH值高达8.8的强碱,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的,进入肠道后又会被碱性物质中和成碱性。食物经过消化道后,其成分中的酸碱性基本消失,食物分解产生的酸碱性代谢物最多能影响尿液的酸碱度,不会对其他部位的pH值造成影响。
“酸碱体质”理论还认为,“酸性体质”的人要补充“排酸”产品以达到“酸碱平衡”。对此,湖北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胡运莲认为,一些宣传可以排酸的“新型保健品”外包装上没有“国食健字”,不属于正规销售渠道,消费者不应盲目购买食用。
“人们想远离疾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追求健康之道的过程中,需‘不畏浮云遮望眼’。”高凌表示,均衡的膳食而非所谓的“酸碱性”,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的运动和积极的心态才是身体健康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