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郑帆影 健康时报驻北京回龙观医院特约记者 闫德亮
■指导专家:
王健,马航失联心理应急保障工作组组长、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曾多次参加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青岛爆燃事故等重特大灾害心理救援工作。
李献云,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多次参加海地维和部队烈士家属心理保障工作。
张东,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测量中心主任、精神科副主任技师,曾参加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心理救援工作。
陈红梅,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科主治医师、精神科硕士。
■阅读提示:
失联家属们,有的沉默不语、有的拼命刷微信,有人小声抽泣,还有的在放声大哭。不过,对于心理干预专家的态度倒是挺一致:不理解、不理睬或压根不相信心理干预的作用,“我们已经很难受了,你一个外人能有什么用?”但在近370个小时的陪伴后,大多数亲属选择了接纳、相信甚至对专家们吐露心中的秘密。这几个身穿鲜亮黄马甲的心理医生,成了他们在现场最希望看到的人。
从心理层面上来说,20%~30%的失联家属表现为自责,独自沉溺在痛苦中,不愿被人打扰;30%~40%表现为愤怒,把飞机失联事件归于外界,抱怨航空公司信息不及时等;约10%~20%易激惹,情绪非常激动不安,发脾气、大喊大叫。
在现场,陈红梅听到家属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他能活着回来,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这让她心里很酸楚,“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自以为自己很懂家人,忽视了和家人最简单的沟通。总是有很多借口,工作忙、压力大、他们不理解等,等到后悔就真的来不及了。心灵的创伤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抚平,默默守望,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关爱和尊重。”
3月8日上午7点,媒体向社会通报马航客机MH370失联消息。11点多钟,王健医生接到电话要求赶赴首都机场,不到12点,王健就站在了失联家属的身边。跟他一起的,还有张东、李献云、陈红梅等医生。
他们都是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心理干预医生,同时也是这次马航失联心理救援的核心力量。
失联家属们,有的沉默不语、有的拼命刷微信,有的小声抽泣,还有的在放声大哭。不过,对于心理干预专家的态度倒是挺一致:不理解、不理睬或压根不相信心理干预的作用,“我们已经很难受了,你一个外人能有什么用?”
但在近370个小时的陪伴后,大多数亲属选择了接纳、相信甚至对专家们吐露心中的秘密。这几个身穿鲜亮黄马甲的心理医生,成了他们在现场最希望看到的人。
遇到重大的情感打击,当事人的心理可能会急剧退行到婴幼儿水平,心理干预要少说话,多倾听,常陪伴,表达共情。
刚到首都机场,王健医生发现,现场并没有如想象般那么乱糟糟。“开始以为是飞机失事,名单还没有出来,家属懵了,很多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就像一下子走进黑屋子,手足无措,机场环境也很嘈杂,不利于进行心理干预,所以我们建议,要把他们疏导到另外的场所。”随后,家属们被安排到丽都饭店、春晖园等四个驻地,干预专家们也都戴上心理救援的胸牌,开始巡诊。“这样能让家属明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能咨询,增加他们的心理安全感,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