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女超人”于莺从北京协和医院辞职的消息发布后,引起网友关注。有网友认为这与她多次在微博上爆料有关;也有人认为因为她对当前医生职称评价体系不满。前天,她首次公开了自己的辞职心路。昨天一早,于莺微博写道:“Goodbye,mylove!”
文/新华社电图/微博截图
并非因微博“被辞职”
15日晚于莺到北京协和医院上辞职前的“最后一个夜班”。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2001年毕业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在急诊科当医生。她常和网友分享医院趣事、生活囧事,凭直率的个性和风趣的言语,被网友称为“协和姐”,目前微博“粉丝”超过200万人。
于莺在微博中每次爆料,都会引发网友对医疗话题的讨论。她曾发布北京市“120”转运急救病人连连遭遇大医院急诊科无床困局,建言急诊收进病人后应及时分流;她曾转发外地同行微博,揭露医保定额“黑幕”。有网友怀疑,于莺辞职与她此前在个人微博上接连爆料有关。
对此,于莺坦言,她的一些微博确实让单位和主管部门难堪,“给一些人造成了麻烦,但这不是辞职的主要原因。我不是‘被辞职’,单位有些人可能不太喜欢我这种人,但协和的好处是包容性强,从来没有因为微博的内容为难过我。”
不满以科研考评医生
至于离开协和的原因,于莺说,一是“不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评判体系玩了,我玩不过”。她是“老主治(医师),有七八年了,因为论文不够,因此在职称评定上没有更上一层楼”。于莺说,科研确实是评价医生是否合格的一个标准,但是否应“一刀切”,是否应把不喜欢搞科研的临床医生一棍子打死?这值得思考。现在有一个怪现象,论文大量生产,但是被引用率很低,能够真正指导临床的研究也偏少。
“有的时候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医院给医生5万元,去做一篇SCI文章,但是这个文章是否能够反过来提高临床治疗能力,未必,他只是为了出文章,虽然数量不多,但有这样的人。”于莺说,可能自律性好的医院对科研文章的真实性等把关较严格,但是一些小型医院为了保住医院的等级,不得不去做很多SCI,但是最后可以指导临床实践的成果很少。“医生科研应服务于临床,这样的研究成果才能造福患者。我抨击的是只把科研当做评判医生好坏的标准。”
走出协和做全科医生
紧张、忙碌,构成急诊科的主旋律。在于莺眼里,这里是“协和医院节奏最快、医患矛盾最多”的地方。稍有不合就能擦出矛盾的火花,继而燃烧。因此,她辞职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航母式的‘医联体’最终会让专注于临床的一线大夫尤其是急诊科医生成为炮灰”。
于莺说,“医联体”让一些大型医院成为航母,医院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需要住院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但病房增加有限,就造成大医院住院越来越难。有病人住不了院,病情又很糟糕就只好到急诊,然后就开始发火问医生为什么不收他住院。如果患者情绪激动和医生发生冲突,很多人还认为是医生太冷血。
“我现在是‘裸辞’,没有找到下家。”于莺说,未来自己不会放弃做医生的理想,以后还是去做医生,只不过不在公立医院了。
记者也了解到,有些公立医院的医生辞职,到民营医院后很困惑。于莺说,“现在医疗界很多体制简直和机关一样,比如我从协和辞职后,到民营医院,原来在医师学会里的很多职务统统就没有了,完全要靠自己。”
网友认为,当前医疗资源不均衡,医院评级体系对民营医院不公平,都是造成医生流动困难的原因。
于莺清楚,“从协和出去,是很难,但不代表没路。”她的理想是,做一名全科医生,探索建立社区医生个人平台,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