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正是花样年华,但对于杭州姑娘陈璐(化名)来说,人生却布满了阴霾。她全身浮肿,功能衰竭,只能靠一周3次血透来维系生命。让她饱受痛苦的罪魁祸首,正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糖尿病。
事实上,这样的悲剧本可以避免。在确诊糖尿病后,医生建议陈璐打胰岛素,只要血糖控制好了,生活可与常人无异。可陈璐的父亲认为胰岛素有依赖性,打了就停不下来了,贸贸然给她“断了针”,转而寻求民间“土方”,自此,陈璐的血糖失了控,一年后进展为尿毒症,生活一下子跌进绝望的深渊。
糖尿病,如今正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最新数据,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达10.9%,约1.14亿人加入“糖友大军”,占全球患者的1/4。
糖尿病可能连累肾脏
发展到尿毒症只需5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解放军117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谭擎缨教授表示,在20多年前,糖尿病是一个老年病,“那时2型糖尿病是40岁以上的患者才有的,3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基本是缺乏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然而,现在关于糖尿病的观念完全颠覆了,很多孩子因为身体肥胖,小小年纪就被糖尿病找上门。
尽管糖尿病发病率高,知晓率却很低,很多人在检查之后发现血糖偏高,却并没有放在心上,也就耽误了治疗。这是因为糖尿病是个无声无息的疾病,患病后通常没有感觉,但当出现口干、身体消瘦等典型症状时,往往血糖已经非常高了。
谭擎缨教授介绍,糖尿病并发症综合起来主要有3种:大血管并发症,如脑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和眼底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等。
其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人群格外庞大。“糖尿病肾病包括肾小球损伤、肾小管损伤或整个肾的损伤,严重的会发展成尿毒症。”谭擎缨教授说,二十多年前我国尿毒症血透的病人当中,肾小球肾炎是首要病因。但现在,糖尿病肾病已超过肾小球肾炎,排在了第一位。
糖尿病,尿毒症,看似毫不搭界的两个疾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于糖尿病会使全身血管受损,而肾脏其实就是由微血管所组成的,也最易被糖尿病入侵。
在内分泌科,有不少患者因为没有控制好血糖,从而造成肾功能受损。谭擎缨教授曾经有位70多岁的病人,患糖尿病多年,要靠打胰岛素控制血糖。但他一直控制不好,也不到医院检查,一两年才到内分泌科“报到”一次,“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是6%,我们要求糖尿病人控制在7%以下,但这个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始终在8%-9%,而且血肌酐指标很高,全身浮肿,逐渐进展为尿毒症了,没几年就走了。”
说起这位患者,谭擎缨教授有些遗憾,如果他能把血糖控制好,不至于发展到这一步。不过,谭擎缨认为也不需要太悲观,“临床上也有很多正面的例子。有好几位患者,来就诊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显著的糖尿病肾损害,大量蛋白尿。但是,患者很有毅力,也很遵医嘱,定期到内分泌科复诊,在自己的努力和医生的帮助下,血糖控制得非常好,完全达到国际标准,肾损害也逐渐改善。十几年了,糖尿病的并发症都没有明显进展。”
谭擎缨教授介绍,糖尿病肾病进展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病理改变期。这时并没有明显症状,且诊断的指标显示没有异常只有病理检查才会初露肾损害的端倪;
第二阶段是早期肾脏病变期。这时尿白蛋白排泄率多数在正常范围,或间歇性增高。比如静寂状态下是正常的,运动之后会有微量白蛋白尿,所以也就不容易被诊断出来;
第三阶段是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出现持续的微量白蛋白尿,如果患者能定期到医院查蛋白指标,在这一阶段就能发现肾病,及时治疗,病情可以逆转;
第四阶段是大量白蛋白尿期。这个阶段测尿白蛋白超过300mg,病情相对较难逆转;
而到第五阶段就是发展到尿毒症期了。
每三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糖友须驾好“五驾马车”
谭擎缨教授表示,这五个阶段的病程进展因人而异,但控制血糖和密切监测是关键。
“如果确诊患有糖尿病,我们建议患者做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筛查,包括眼睛视网膜的病变、神经病变、肾脏病变、血管病变等。”谭擎缨教授说,目前糖尿病肾病的筛查方式还是比较简单的,取患者的尿液做一个尿微量蛋白的监测就可以。
“如果患者尿蛋白完全正常,建议患者每年检查一次;如果患者尿蛋白异常的话,建议患者三到六个月复查一次。”谭擎缨教授指出,饮食上也有讲究,“如果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量比较多,建议患者在饮食中应该控制蛋白的摄入量,因为摄入过多高蛋白的食物会对肾脏造成负担。根据不同的患者,医生会给出不同的建议。”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想要避免并发症,必须控制好血糖。而判断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就是糖化血红蛋白。由于糖化血糖蛋白的指标每三个月会有一个变化,谭擎缨教授建议糖尿病患者每三个月要去医院查一查。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如果管理得好,患者完全可以和常人一样工作、生活。“想要管理好糖尿病,必须驾驭好‘五驾马车’。”谭擎缨教授所说的“五驾马车”指的是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其中第一位是饮食,第二是运动,药物排在第三位。“如果空腹体检时发现血糖在7以上,就可能‘中招’了。但是如果及时发现,血糖在7左右的早期患者,通过调节饮食和适当运动,甚至不需要药物治疗,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好。”
适当运动能对糖尿病患者起到正面的作用,但有几点是一定要注意的。
第一,不建议糖尿病病人空腹运动,因为空腹时血糖较低,运动后容易引发低血糖,对身体伤害大;
第二,建议糖尿病患者进餐后,休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再运动;
第三,不建议剧烈运动,比如游泳,快跑、跳绳等速度比较快的运动;建议患者选择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广场舞或者打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