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赵大叔感觉自己患上什么怪病了。最近半年,上厕所变得很困难,明明有便意和尿意,却排得非常痛苦。跑到当地医院做了肠镜、泌尿系B超、膀胱残余尿B超、前列腺液一大堆检查,找不出原因。
渐渐地,赵大叔发现自己的屁股和腿也开始不舒服,好像有很多蚂蚁在爬,走路像踩棉花,深一脚浅一脚的。每次走一小段路就会发现腿脚无力走不动。
赵大叔越来越慌,这才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做了腰椎磁共振检查,提示腰椎退化,腰椎间盘突出。
可是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医生发现,胸腰交界处的脊髓表面有“串珠样”的东西!
MR上红色箭头所指的串珠样改变
神经外科杨树旭主任医师推荐他再做个胸椎磁共振增强检查。结果发现,第6胸椎到第12胸椎水平的脊髓表面都是“串珠样改变”!
原来这不是椎间盘突出,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硬脊膜动静脉瘘!
经手术治疗,几个月后,赵大叔腰痛明显改善,腿脚的力气也在慢慢好转。
什么是硬脊膜动静脉瘘?
这还真是一种“怪病”。很少见,中年男性(40岁以上)较容易中招,多发于胸腰段,具体表现为:进行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大小便困难。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一般的动静脉瘘因为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硬脊膜动静脉瘘不一样,多是由于劳损或者炎症等引起,使得脊髓神经根处的静脉受损形成血栓闭塞,从而导致脊髓的静脉流出困难。
人体奇妙之处在于,动静脉之间有潜在的吻合血管,正常情况下这些血管是“关闭”的。但是,一旦静脉回流困难,这些吻合血管就会开放,导致动静脉瘘。
原本淤滞的静脉血管直接受到动脉血的冲击,静脉血管膨大,在磁共振上就可以看到串珠样改变。因为静脉瘀血,脊髓氧气和养料供给不足,代谢产生的废物无法排除,从而导致了脊髓的水肿和功能障碍。
发病率低,易被误诊
硬脊膜动静脉瘘属于少见病,症状与椎间盘突出又比较相似,大多数医生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很容易被误诊。
做个核磁共振检查(MR)最容易发现病变,而脊髓血管造影(DSA)是诊断的金标准。
DSA上明显可见迂曲的畸形血管
硬脊膜动静脉瘘如何治疗?
主要靠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术后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抗凝治疗。
尽早治疗,效果比较好。如果一直拖着,脊髓出现不可逆变性时,不仅治疗效果不佳,只能靠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来恢复,最终还可能截瘫。
硬脊膜动静脉瘘比较少见,却占了脊髓血管病的80%。
中老年人腰痛,进行性下肢无力,不一定只是简单的腰椎间盘突出。如果还出现难以解释的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磁共振扫描发现“串珠样改变”或者不明原因的脊髓水肿,就要警惕这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