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多亏了你们前期积极及时的救治,为我们赢得了后续治疗的机会……”10月20日中午12点,一架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医二院)飞来的红色医疗救援直升飞机降落在丽水市遂昌县民族中学的操场上。
在“嘟嘟”作响的螺旋声中,患者家属握住遂昌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双手,不住哽咽。
这是浙医二院的救援直升机第二次飞抵遂昌,这次的受助者曾先生是一位车祸大出血患者。
生死存亡,箭在弦上。对于躺在病床上的他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一分一秒都浪费不起。
这位几天前在龙丽高速公路上发生重大车祸的患者,左腿毁损、骨盆粉碎性骨折、出血严重,刚抢救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历经长达5天的全线救援,各项生命指标才渐趋平稳。
遂昌县人民医院医教科科长詹义星此前曾接受过专业的飞行医师培训,此次空中救援任务是他和浙医二院的专家团队多次协商探讨后最终做出的。
考虑到患者病情的特殊性,为了减少中途等待的时间,他们最终决定将患者由医院转至民族中学,再用救援直升机直接送走,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12点整,直升机顺利降落在民族中学操场;12点20分,飞机从遂昌起飞;13点30分,就已经带着患者顺利飞抵浙医二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这1个半小时的时间虽然并不漫长,但却十分紧张,由于争分夺秒,充满着生死时速的味道;而这1个半小时之前的救援过程,更是一刻也不能让人放松,惊险异常。
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地医务工作者在前期的奋力抢救,冲到存亡线上与死神做斗争,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本难以恢复,也无法进入到后续的治疗过程。
回首再看5天以来的全线抢救,几乎所有参与救援的医务工作者的心情都难以平复。
急救现场:与时间赛跑
10月16日,在S33龙丽高速往丽水方向95公里(离遂昌东出口不到3公里处)发生了一起重大车祸,一辆红色大卡车迎面撞上了另一辆红色小轿车,出事的是一对父子。接到120急救电话后,遂昌县人民医院立刻派出两辆救护车,前往事故地点积极抢救。同时,医院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迅速成立由院长巫智强、医疗副院长周小伟、医教科科长詹义星以及急诊、ICU、骨科、麻醉科、放射、检验、特检科等多学科、数十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多学科严重创伤救治团队(MDT),为即将到来的抢救工作做好准备。
上午8点20分,曾先生和父亲被送入了急诊科抢救室,医院为其全程开通绿色通道。
开通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吸氧、气管插管、止血、骨盆外固定……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全力抢救患者,遂昌县人民医院MDT救治团队和闻讯立即赶来的浙医二院下派的急救专家王沈华、护理专家毛雅琴迅速展开抢救工作。
“由于伤情过重,失血过多,患者出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凝血障碍,情绪烦躁不安,抢救难度非常大……”潘曦明说,经过整个团队近1个多小时的努力,出血才得到了初步控制,休克症状有所改善,争取到了紧急术前检查的时间。
手术室里:生死一瞬间
上午10点左右,曾先生被送入手术室,遂昌县人民医院外科支部书记、骨科副主任医师董大海担任主刀医生。
“由于患者骨盆粉碎性骨折,出血难以控制,血压极其不稳定,手术风险相当大。”董医生告诉记者,从10点到下午2点,4个小时内,曾先生就数次徘徊在生死边缘。医院麻醉科团队密切监测、守护,维持着曾先生的生命体征,经过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最终才把曾某从死亡边缘“抢”了回来。
“整个手术过程中为曾某输注了近6000毫升的血液,医院血库的存量不足,我们立即向丽水血站临时调了20个单元的血浆、红细胞、冷沉淀(1单元≈200毫升)。”董医生告诉记者,这次输血,相当于将曾某全身的血液全部换了一遍。
做完手术之后,董医生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对曾先生父亲的颅骨牵引手术当中。曾先生父亲颈3/4骨折脱位伴颈脊髓损伤,送到医院时四肢瘫痪,经过急诊紧急处理、相关检查,送入重症监护室治疗,肌力有所恢复。再经董医师的手术和医院后续精心的治疗与护理,目前曾先生父亲病情基本稳定,肌力已恢复到4级+(正常人为5级)。
重症监护室:看不完的“暖心”画面
当日下午3点,曾先生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虽然手术结束,但患者面临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脾脏挫裂伤随时大出血、感染等等风险。”监护室主任方裕民说。
一位护士告诉记者,当天监护室的夜班医师周羽飞从下午4点开始,就一直守在病床边,守候了整整一夜,随时观察着曾先生的病情变化。
但险情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当天夜里2点,患者突然出现血色素持续下降情况,血压难以维持,情况非常紧急。”医教科科长詹义星迅速联系浙二下派专家王沈华。王沈华赶来后,又立刻做了相应的抢救指导,并在病房守护了1个多小时,直到曾先生各项指标趋于稳定这才安心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