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个肉真好吃。”10岁男孩小唐小声地嘀咕了一句,妈妈却流下了眼泪。
小唐患有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疾病——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简单来说,就是一吃油或者肉就会出现横纹肌溶解、“酱油尿”、肌无力等一系列症状。
终身不能吃肉、不能吃油炒得菜,每天只能吃清水煮蔬菜,这样的医嘱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何况是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
而如今通过营养治疗,小唐终于尝到了肉的滋味。
10岁男孩的烦恼:我想吃口肉
小唐今年10岁9个月,外表看起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却在三年间辗转杭州、上海多家医院就诊。最初,小唐被诊断为反复肝功能异常,可是护肝治疗效果一直不好。直到今年5月,小唐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遗传代谢科,通过遗传代谢谱筛查和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VLCAD)。
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疾病,因为先天性体内缺乏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不能分解代谢日常食物中摄入的脂肪。沉积下来的长链脂肪酸会在心肌、肝脏等器官积聚,产生毒性,造成肝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肌无力和肌肉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而该病治疗方法只有进行严格的饮食限制,禁食含脂肪类食物。
找到了病因,可是小唐依然无法开心起来。终身不能吃肉、不能吃油炒得菜,每天只能吃清水煮蔬菜。无奈之下,小唐妈妈在遗传代谢科医生的建议下,找到了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马鸣。
“无脂化的饮食会带来很多继发性的问题,比如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以及造成部分人体必需脂肪酸的缺失,特别是自身不能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的脂肪酸。”马鸣说,“因此,如何保证患儿能量和脂肪需求的同时,又减少代谢产物蓄积造成的症状就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之后,马鸣主任及其团队决定对小唐采用“高中链脂肪酸饮食”,用中链脂肪酸替代部分长链脂肪酸,并制定了1周的个体化食谱。在食谱中,马鸣用椰子油作为中链脂肪酸的来源,尽量选择小唐平时爱吃的食物,增加食物多样性。
在使用了个体化食谱之后,小唐终于吃上了肉,于是发生了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一幕。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小唐的代谢产物逐渐恢复正常,体重也增加了2公斤。
营养治疗真的可以治病
吃得对也能治病?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事实上,营养支持和干预正在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临床诊疗中。
“营养治疗的目的是纠正代谢失衡、降低与疾病相关的致残几率和死亡率。通过提供充足适当的营养,帮助患者实现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力。”马鸣说。
什么样的人群需要营养治疗?马鸣主任给出了下面这张表格。
本期,了不起的孕妈【大咖直播间】邀请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马鸣,如果你的宝宝有上述营养高风险疾病,欢迎来提问。
“了不起的孕妈”【大咖直播间】第六十三期·儿童营养
时间:2017.10.13(周五)15:00—16:00
主题:吃得对,也能治病!
在线专家:马鸣 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
擅长各种疾病继发的营养不良儿童的肠内肠外营养治疗,尤其对儿童慢性腹泻、食物蛋白过敏,短肠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的营养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国家一级刊物文章十余篇,承担多项厅局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