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7月22日讯 ( 记者王秀萍 郑宁 通讯员王婷 翁佳丽) 暑假是全家老小一块出游纳凉的好时候。夏令营、学生团、亲子游等各种主题旅游纷纷推出,形式与内容也多种多样。厌倦了“空调风”的家长们,纷纷准备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找清凉。不过要提醒市民,当你准备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光时,一定得做好健康准备,以免乐极生“病”。
浙江在线健康网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浙江医院的医疗专家们,为网友们提供“快乐出门、平安回家”的全面预防保健措施提醒:
防虫咬措施和防中暑药物必不可少
浙江医院皮肤科主任吴小萍说,夏季出游要防虫咬性皮炎。夏季昆虫较多,尤其是傍晚的水域边或森林里,暴露在外的皮肤遭叮咬后,会出现红疹甚至皮炎,因此要做好防护。
最好穿透气浅色的长袖长裤。浅色长袖衣物在白天不仅能起到防晒作用,在晚上也能防蚊虫叮咬。
傍晚少去湖边,水潭等飞虫较多的地方。三对于已经出现皮疹、瘙痒时,切勿用力搔抓,以免感染。
避免用太热的水洗澡,热水会使瘙痒感加重。饮食上,要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饮食要均衡,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四若症状持续,请尽早就医。

夏季天气炎热,出游时为避免中暑或其他疾病,随身带些药物是必须的。如治中暑、胃肠不适的藿香正气水、十滴水、行军散,外用中暑药品万金油、风油精等;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的白加黑或散利痛片;用于外伤防感染的碘伏或碘酒;用于腰腿痛、痛经及解热止痛的散利痛片等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常规药物外还应备上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
若在旅行过程中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立即到阴凉处休息,服用防中暑药物。一旦发生中暑,应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处躺下,并让病人服用防暑药品。同时,将其衣服用冷水浸湿,裹住身体,并保持潮湿。或者不停扇风散热,并用冷毛巾擦拭患者。如果病人昏倒并失去意识,则应让其平躺,用干衣服覆盖其身体,防止热量散失。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应让病人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立即拨打120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给予紧急救治。

防晒伤和外伤救治基本常识要掌握
吴小萍说,日晒伤即日光性皮炎,这是由于强烈日光照射后引起暴露外皮肤红斑和水疱性皮肤病,夏天在长时间暴晒后就可能发生。夏季外出旅游尽量避免长时间暴晒于太阳之下,外出前在暴露皮肤上涂抹防晒霜、打遮阳伞或穿长袖衣服,以浅色为佳。
饮食中避免服用光敏类蔬菜,如灰菜、苋菜、荠菜,因为这些食物都可能引起光敏性皮炎。户外活动后还可用冷水敷洗暴露部位以助降温。
在旅行或进行户外运动时,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如划伤皮肤、扭伤关节。
对于较小的伤口可自行处理,方法大致如下:
第一步:冲洗清创。有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最好,不然用饮用水也行。特别是擦伤碰伤后表面有明显污垢,甚至有嵌入皮肤的粉尘或其他杂物时,更要及时洗净。
第二步:消毒止血。可用碘酒或碘伏,以防止伤口出现感染。
第三步:包扎。如果只是擦破皮流了点血,贴个创可贴就行了;而相对大一点的小伤口,则可用消毒过的透气纱布包扎,注意伤口不要碰到水,防止细菌感染。渗出液多时,纱布要勤换,伤口结痂后,可不再包扎,遇到痛痒时莫要抓挠,耐心等痂自行脱落。
对于比较深的伤口,即使再小,也要到医院处理,必要时还需注射防破伤风针剂。
高原旅游出行前最好先做个心肺评估
浙江医院康复科副主任王伯忠提醒要去高原旅游的朋友们,出行前最好先做个心肺评估。特殊的离原环境,高海拔、强日照、低氧、寒冷等,对身体会有一定影响。高海拔、低氧等环境对人体心肺功能影响最大。心肺功能减退的人在高原旅行后因环境中含氧量下降,会使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发生代偿性变化,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增加。心脏供血不足会引发多种全身症状,如颅脑缺氧、乏力、多器官衰竭等,而急性高原肺水肿则是高原反应致死的最常见、最直接的原因。
因此王主任建议准备高原游的人,去之前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关的体能训练以增加肺活量和增强适应能力。
慢性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可掉以轻心 切忌自己随便停药
夏季高温闷热的“桑拿天”使得慢性心衰、高血压、冠心病等对温度特别敏感的心血管疾病都存在急性发作的可能。
浙江医院院长、心内科专家严静介绍说,高温天气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天热人体大量出汗,血液浓度加大、黏稠,导致本已狭窄的动脉血管更加缺血,容易引起血管破裂。二是高温环境里,人们容易产生激动、紧张情绪,精神长期处于一种应急状态,促使体内一些激素分泌增多,致使血压突然升高。如不注意保健,极容易引起脑溢血、中风甚至猝死。有些高血压病人,看到血压降下来了,便立即停药,等有症状时再用药。这种服药—停药—服药的做法,会导致血压出现降低—升高—降低的波动,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易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慢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夏季要保持心态平和,警惕情绪“中暑”;多喝水,补充体液,矫正血液高凝状态;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不应太过于掉以轻心,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和减药,切忌自己随便停药。出外旅游时除了备注日常已在服用的心脑血管方面药物外,还可备些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

出游在外也要尽量保证充足睡眠谨防情绪“中暑”
夏季出游,由于长时间处于高温和日晒的环境中,出汗多、睡眠不好及饮食不当等旅游中经常发生的情况,容易影响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尤其是老年人容易发生情感障碍,产生情绪、心境和行为等异常。主要症状有:情绪烦躁、易激动、好发脾气、心境低落,缺乏兴趣,行为古怪等。
夏季出游应该让自己神清气和,精神愉悦,尽量保证充足睡眠,多休息少疲惫,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只有心理平衡才能达到生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