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10月10日讯(记者 王秀萍 通讯员 张雪海 张新卫 江歆) “菲特”台风暴雨袭击后,宁波余姚、嘉兴等地洪涝灾害严重,各种饮用水源和食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容易引发肠炎、痢疾、伤寒、甲型肝炎、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
在全省各部门的大力驰援下,灾情已大幅缓解。10月9日,浙江省疾控中心给宁波运去了20吨漂白粉,其中14吨漂白粉、60箱漂白粉精片(净水片),还自购了2只皮划艇一同运到余姚。
但俗话说“大灾之后防大疫”,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防止病从口入。洪灾过后的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尤为重要,浙江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市民注意以下这些防疫要点:
1.不食用被水淹过的已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都不能食用。罐头类食品应当密封完好并用洁净水清洗外包装后方可食用;不吃隔夜或变质的食品;不吃有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味道异常的食品;不食用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
2.不喝被洪水污染的水,不用被洪水污染的水进行加工、制作的食品;加工制作的任何食品必须蒸熟、煮透。
3.饮用水应煮沸后盛装于清洁的容器内,以备饮用。
4.冰箱内食品须煮熟后再食用。被洪水淹过的食品容器、工具若要再使用,必须清洗消毒后再用。
5.食用固定包装的即食食品(饼干、方便面、瓶装水)时,要检查一下包装是否完整、是否被污染以及是否在保质期内等。
6.环境卫生:暴雨过后,室内、居住环境等如被水淹渍,首先强调灾区一般不是疫区,并不需要大面积消毒。灾区需要的是清洁卫生。对于受粪水、污物严重污染的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用品可作相应的预防性消毒外,一般环境主要是清扫卫生,不必使用消毒剂消毒。
注重消毒,防肠道传染病
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发生水灾,灾民聚居的地方环境卫生往往较差,如果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等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便会孳生,如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就会得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炎、伤寒、副伤寒、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为预防这些肠道传染病,要及时发现、诊断、治疗和隔离病人,搞好环境卫生,经常清扫,建立并管好厕所,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和垃圾定时清理(掩埋或焚烧),消灭蚊蝇孳生场所,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最好加入漂白处理。淹死、病死的禽畜不能食用,应掩埋或焚烧,饭前便后要洗手,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用水,不喝生水,食物尽量煮熟再吃,不吃不干净和变质的食物。
食物要烧熟煮透 预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特点是多数潜伏期较短,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有多人发病;所有病人有类似的症状,并有胃肠炎症状;发病与某种食品有关,病人均吃过同一种食物,停止食用这种食物,发病即停止;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没吃过同种食物的人,即使同屋居住,同餐桌进食也不发病。
预防食物中毒,一是不要吃病死和死因不明的畜、禽及水产品或有怪味的食品;二是食物要烧熟煮透;三是感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长时间趟水浸泡 要预防皮肤病“烂脚丫”
抗洪救灾时,下肢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经常受到擦伤,破损的伤口长时间浸没在洪水中,趾缝间浸渍发白、肿胀、破溃、糜烂,甚至皮肤剥离,伴有瘙痒,俗称为“烂脚丫”、“洪水脚”或“水泡脚”。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
所以在下水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并擦干脚。每次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应暂时不要下水。救灾时要设法穿长统靴。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还要防止吸血昆虫叮咬。外用药物。浅表性皮肤创伤可用炉甘石粉或5%的明矾炉甘石粉涂擦,也可用10%~15%的明矾溶液或3%~5%的食盐溶液、紫药水泡脚。感染严重时,应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