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8月1日讯(记者左佰常 张占) 7月31日,杭州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通报最近全市游泳池开展卫生监督专项抽查的结果,从245家游泳场所采集到的917份水样中, 875份水样符合相关国家卫生标准,42份不合格,合格率为95.4%。不合格水样来自19家游泳场所,主要不合格指标分别为余氯、尿素和PH值。
那么影响泳池水质的余氯、尿素和PH值,这些主要指标不合格分别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指标不合格?在这样的池水中游泳会有哪些隐患?
杭州市卫生监督所环境卫生监督科许益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泳池水质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游泳场所管理不严,消毒不到位, 未按规定投加消毒药剂及水处理剂,且泳池内每日新水补充不足;二是部分泳客不自律,没有遵守泳池公共卫生管理规定而影响了水质。
暑期高温下的泳池 人流量大泳客更要自律 (资料图)
余氯浓度不合格会损害人体皮肤
泳池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余氯是指游泳池水经过加氯消毒,一定时间接触后,池水中所余留的有效氯。泳池中游离性余氯要求0.3-0.5mg/L,标准浸脚池5-10mg/L。
“游泳池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余氯能有效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预防传染病传播,但余氯浓度过高会对人体黏膜和皮肤产生一定影响。按照国家卫生标准,余氯偏高或偏低的池水都不适宜游泳。”许益波说。
对于余氯不合格的原因,许医生分析,主要原因为一些游泳场所水质消毒处理不规范,从业人员不熟悉游泳池水的净化消毒要求,不掌握消毒药用法用量,在添加消毒剂时随意性很大,而且未按规定进行游离性余氯的检测,导致游泳池水的游离性余氯含量偏高或偏低。
尿素超标致细菌大量繁殖刺激眼睛腐蚀头发
泳客入池前须先消毒 严格遵守泳池管理规定
游泳池水中尿素的含量是反映水质有机物含量的重要指标。尿素释放出的氨与氯消毒剂形成氯胺类物质,使游泳者产生厌恶感,刺激皮肤、眼角膜,腐蚀头发。尿素超标时无法用过滤、加药等常规手段处理,一般只能用换水方法解决,而换水成本的不断提高增加了游泳池负担,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游泳池水中的尿素含量不得超过3.5毫克/升。
国家标准规定游泳池水的浑浊度不应大于5度,从直观上来说,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人站在水深1.5米岸处,能看清第4、5泳道的标志线的标准。
一般游泳池水尿素主要来源于游泳者正常汗液等体液排放,要是过高就给细菌大量繁殖创造了温床,此时即使大量投放氯消毒效果也很差,最终导致水质浑浊恶化。
因此,如果你刚出过汗,在入池先要去淋浴区将汗液冲洗干净,可以防止汗液污染泳池,影响水质。
PH值失衡会对人体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
pH值,指的是游泳池水的酸碱度,pH值在7~14之间属于碱性,0~7之间,属于酸性,卫生部门要求泳池pH值标准为:6.8-8.2。
PH值的控制需管理人员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调节,俗称苏打和烧碱。但烧碱的碱性强,刺激性大,所以现在一般建议泳池用食品级碳酸钠,少用烧碱。
有些游泳馆会把泳池水PH值调到国家标准偏高位置,不给细菌和微生物的繁殖机会,可以减少水变质的机会,但是,这样游客在游泳时的感觉差,所谓滑腻的感觉,同时水体有结垢倾向,对循环管路和游泳池池体不利。
PH值太低,会伤及人的眼睛或皮肤,细菌和微生物容易滋生,同时水体对循环管路和游泳池池体有腐蚀倾向。PH值太高,人游泳时的感觉差,所谓滑腻的感觉,同时水体有结垢倾向。
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群超标会引发消化道和皮肤疾病
人流量大且进出频繁 消毒不彻底是“真凶”
游泳池水的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未能正确掌握消毒药的投放剂量和池水余氯检测方法,消毒制度不落实,消毒不彻底。
一般正规的泳池池,会有一个浸脚池。浸脚池的水特别刺鼻,那就是增加了高浓度氯的消毒液,其目的就是给脚消毒,作为泳池清洁的第一道关。但一些朋友不喜欢那种气味或是嫌麻烦,总是绕过浸脚池,这样的做法其实既对自己不好,更对其他人不好,不利于泳池水的清洁。
国家标准要求:每升游泳池水中细菌总数不能1多于个,肠菌群不得超过18个/升。
游泳池人流量大且进出频繁,游泳者大部分皮肤裸露,极易造成细菌交叉感染,进而引发消化道或皮肤等疾病。此外,露天游泳池很容易受到雨水或雨后地面积水的污染。所以游泳池在人流量大时、露天泳池在降雨后应加大消毒剂的剂量,增加消毒频次,确保水质卫生安全。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患有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红眼病、性病、体癣等传染性皮肤病患者,绝对不可以参加游泳,以防止交叉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