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遇到路人突发病症时,大家该如何报警实施救助,真的不能贸然急救吗?为此,杭州120急救中心的周海斌医生就结合自己遇到的报警案例,总结出一套“路人报警指南”。
周海斌医生
先确认是否需要救助,不要“捕风捉影”热心报警
周海斌医生首先强调:一定要先确认对方是不是需要120救助的人,不要盲目或惊慌拨打报警电话。
为什么要先确认?因为按照规定,急救车出车后不能见不到人就离开,需要结合110再次反复寻找。这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不要以为这种情况很少见。现实是,周海斌在日常急救工作中,时不时都会遇到这种“热心报警”。电话打来,说某某路边躺了个人,快来抢救。等120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才发现不是“病人”,是“醉酒”者睡着了。还有很多时候旁人只是坐在路边休息,等120赶到现场,人也找不到,特别是夜深人静时,连个询问的人都没有。
“多跑几遍没什么,这是我们120的职责所在,我们不怕劳累;但急救资源也是有限的,可能耽误其他需要抢救的病人。”周海斌说,希望救护资源不要被浪费在找人这种事情上。
所以,市民拨打120之前,一定要先确认一下对方是不是需要救助,不要“捕风捉影”。
报警时说清位置不要“道听途说”,可同时拨打110和120
报警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说清楚病人的位置,微博、微信传播即时性很强,但往往容易出现偏差。
120急救中心就接到过不少说不清地点的报警。“各种拍照片、发微博就没人打个电话说个清楚地址。”周海斌说,至少得让现场的人报警,不在场的尽量别凑热闹。
对一些情况不太确定的现场,尤其是车祸现场等,周海斌建议,市民可以同时拨打110和120进行报警。这是出于保护现场、确认病人身份等考虑。
“120急救人员考虑的是如何最快地救治伤员,所以,有时候可能会无意中破坏事故现场,对交警等其他部门的后续工作造成影响。有时候,还需要对病人的身份做出明确,这也需要110的工作。”
另外,这也是对报警人的一种保护。有110在场,就不怕遇上做好事说不清楚的情况了。
抢救要争分夺秒 不要围观莫乱指挥
急救是一门相对专业的知识,有时候热心未必能帮助人。
周海斌说,急救现场总少不了市民围观,一些市民也能从中学到些急救知识。
但有时候,围观的人过多,里三层外三层,简直是给病人“保暖”,非常不利于开展急救。甚至还出现过围观人群堵塞交通,救护车赶不到现场的情况。
甚至还会有围观市民不停地给医生“出主意”,该怎么怎么做,该送到某家医院等等。看到医生做的和自己说的不符,部分人就开始语言攻击,说医生不会做,不讲道理。
对此,周海斌很无奈,好奇归好奇,好心归好心,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急救团队都远比普通市民有经验,抢救患者要争分夺秒,市民不要因“好心”而随意干涉急救工作。
情况紧急,120会通过电话指导报警者实施急救
报警之后,如果患者情况紧急,如出现类似深圳女白领的情况,我们该不该采取急救措施,如何采取急救措施?
显然,答案是“应该”。“不能贸然行事指的是情况不明,或摔倒者出现某些骨折的症状时。”
如何急救?幸运的是,杭州市民在此方面有着120先进系统的强大支援。
因普通市民缺乏急救知识,杭州120急救中心于2013年3月引进了MPDS系统,即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它要求120接线医生通过类似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流程,向报警人询问问题,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调度急救资源,同时对求助者进行标准化的医学指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
简单地说,就是在情况紧急时,杭州120会通过电话询问及指导报警者实施急救,而不是让报警者干等急救车,从而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据了解,杭州至今已有多组通过电话指导报警者急救,成功帮助待产妇产下婴儿、帮助心跳骤停病人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
看来,只要大家热心帮助,合理听从120接线员的指导,就可以将女白领死亡悲剧重复上演的几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