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幼儿园里仅剩不多的几个娃娃,记者朋友圈里一位家长说,老师发微信说班里只剩2个坚强的小宝贝在上课了。宝宝的同学们一个个都中招了,到底要不要去幼儿园?


进入梅雨季,湿气重、过敏性鼻炎、皮肤湿疹、关节酸胀、腹泻等一系列“梅雨病”接踵而至。浙江在线健康网特别策划了《梅雨季——防“梅”攻略》健康提醒系列报道,今天,我们就针对“霉季”小儿高发疾病,采访了杭城的几位儿科专家,不妨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杭州市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张艺:
一次门诊看四五十个孩子,5—10%被确诊为疱疹性咽颊炎
今年杭州入梅后,看疱疹性咽颊炎的孩子就多起来。
疱疹性咽颊炎的病毒通过唾液传播,有一定的传染性。相对于手足口病,大家对它显得有些陌生。
事实上,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同一类病毒引起的,表现症状也有些相似,都会在口腔里看到疱疹溃疡。和手足口病最大的区别是,咽颊炎的手、足、臀等部位不出疱疹。另外,疱疹性咽炎也不易出现重症患儿。感染后1到3天发病,一般7到10天会自愈。

这种病说发就发,可能孩子上午还好好的,到了下午就发起高烧,出现哭闹、口水多、不肯进食的表现。
一般如果孩子突然发烧,建议先在家观察,必要时通过物理或药物降温。嘴巴里的疱疹可能要过24小时才会显现。第二天再去医院,方便医生判断。
如果确诊患病,要让孩子在家隔离休息。等到嘴巴里的疱疹都消失了,再回到幼儿园。如果班里有孩子感染了疱疹性咽颊炎,也建议其他孩子回避。
杭州市疾控中心的专家表示,大多数症状轻,低热、不发热的患儿都会自愈,所以家长们不必恐慌。但如果出现高热、惊厥等急症,必须立即去大医院儿科就诊。
平时,除了检查孩子的手脚心、小屁股有没有疱疹外,还要拿个小勺子压住舌头,用手电筒照照孩子口腔,看看咽喉、上下唇内侧有没有小泡泡。

杭州市儿童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邵启民:
细菌性痢疾的小患者日渐增多,学龄前儿童是重点人群
感染细菌性痢疾的患儿,4月份46人次,5月份123人次,6月份才进行到一半多点,至昨天为止,已有49人次,市儿童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邵启民介绍说。
省疾控中心也公布6月份传染病情况,截止5月31日,全省共报告细菌性痢疾787例,较去年同期(665例)上升18.35%。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季高发,学龄前儿童患病居多。
症状表现为:发冷、发热、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样大便,再严重一点的话,就是呕吐。
孩子就是个宝,不可能给他吃不干净的东西,怎么还会被传染呢?邵启民解释,这可能与低幼儿童体质弱有关。在平时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卫生习惯,因为没有完全做到位,在眼下这样潮湿的梅雨天里,就可能被细菌钻空子。
对此,省疾控中心提醒:以幼托机构和学校为重点场所,以学龄前儿童为重点人群,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预防是关键。
1、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采取正确的洗手方法并用流动的水冲洗至少30秒-1分钟以上。
2、尽量选择在正规商场采购食品,应注意有无生产厂家及生产日期,尽量选择购买品牌食品
3、食物要彻底烧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尽量不吃生食或半生食水产品;饭菜应尽量做到当餐加工、当餐食用,如进食剩菜,则需二次加热并要彻底热透。不喝生水。
4、做到生熟分开。处理生的食物最好有专用的用具;存放食品的容器要清洁无毒,并防止污染。

5岁以下的孩子注意预防“细菌性脑膜炎”
及时规范打疫苗,增强孩子自身抵抗力
孩子一发烧感冒,许多家长就乱了阵脚,生怕会变成“细菌性脑膜炎”,影响孩子脑力发育。对此,邵启民表示,目前并不是细菌性脑膜炎的高发期,每个月会有两三个孩子被确诊。
在细菌性脑膜炎中,只有流行性脑膜炎是有传染性的。虽然它会通过接触患者鼻喉分泌物而传播,但只要按规定给孩子注射流脑疫苗,孩子受感染的机率其实并不大。
另外,细菌性脑膜炎,一般都是与感冒、腹泻、败血症等疾病引起并发的。5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得,当人体被细菌感染时,因为孩子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细菌就容易从血液进入脑部,引起脑膜炎。
所以,对于细菌性脑膜炎来说,预防孩子感冒,增强抵抗力,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