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因误食药物而致死的事,频频发生。
眼看国庆长假来了,孩子在家的安全问题不可小觑。詹医师提醒,1~4周岁的宝宝喜欢去抓捏各种东西,容易把带有甜味和糖衣的药物当成糖果吃,把有芳香气味的水剂药物当成饮料喝,这都可能导致中毒。
而这,与家长平时不经意的习惯息息相关。
3岁孩子把感冒药当“果汁”喝
中秋节这天,3岁的乐乐家来了很多客人。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小伙伴玩在一起,乐乐别提有多高兴,蹦蹦跳跳的。
可没过一小时,原本精神奕奕的她就开始呕吐了,还觉得头很晕。
难道是吃坏东西了?乐乐妈妈回想早餐,就是米饭、水蒸蛋和一些蔬菜。因为吐得厉害,她赶紧带孩子到了医院。
“乐乐今天都吃了哪些好吃的呀?”詹医师问道。
“果汁呀。”乐乐回答。可是,家里根本就没有买果汁啊,乐乐妈妈回忆再三,终于想了起来。

原来,前几天,乐乐有些感冒,就一直有让她喝感冒药惠非宁。因为怕乐乐不吃,就一直跟她说这是“果汁”。
没想到,今天乐乐和小伙伴玩得渴了,就把放在桌子上的药当成了“果汁”喝。原本,治疗感冒每天只需喝2.5毫升的药,乐乐却一口气喝了足足20毫升。
问清情况后,崔医师给她做了催吐。好在发现及时,乐乐并未有生命危险。如再拖下去,无疑会对孩子的肝脏、肾脏造成损伤。
“3岁左右的孩子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看到好吃好玩的,就喜欢放嘴里。而许多家长会将药品随意放在桌柜上、枕边或小儿容易拿到的抽屉里,这就非常危险了。”詹医师表示,所以药物一定要存放妥当。
有报告显示,8成以上的儿童中毒发生在4岁以下儿童,10岁以上儿童发生率则较低。
给孩子喂药时,不要骗他们说这是糖果,詹医师提醒。一旦给孩子错误认知,很可能带来两种不良后果:要么他们认为药就是糖,为今后误服埋下隐患;要么他们发现药不好吃,今后抗拒吃药。
误服不同类型的药,处理方法不同
那么,一旦发现孩子误服药物,该怎么办?“首先,千万不要责骂宝贝。”詹医师表示,那样宝宝只会哭闹,不但说不清真实情况,还会拖延时间,并加快药物吸收,增加救治难度。
要在第一时间弄清楚宝贝服用了什么药、时间长短和剂量,这样才能为下一步救治提供信息。不同类型的药物,处理方法不同:
如果宝宝误服的是维生素、止咳糖浆等,就让宝宝多喝凉开水,使药物稀释并及时排出体外。
如误服安眠药、降压药、降血糖药、抗生素等,家长可迅速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宝宝舌根部催吐,再给喝大量温水反复催吐,然后多喝几杯牛奶和3-5颗生鸡蛋清,以养胃解毒。
如果误服碘酒,赶紧给宝贝喝面糊、米汤等淀粉类流质,淀粉与碘作用能生成碘化淀粉减小毒性。
如果误服藓药水,止痒水,花露水等,立即让宝宝尽量多喝浓茶水,茶叶中含有鞣酸,有沉淀解毒作用。
误服了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出的气体中有一种大蒜味,可让其喝下肥皂水反复催吐解毒。同时立即送医院急救。
误服腐蚀性较强药物:具有腐蚀性的药物可引起胃穿孔,若为强酸,禁用胃管以免损伤食道、胃粘膜,应立即服石灰水、肥皂水、生蛋清,以保护胃粘膜;若为强碱,应立即服用食醋、桔汁、柠檬水等,然后立即送医院。
如误服来苏儿或石碳酸:不宜采用催吐法。可以让孩子喝大量鸡蛋清、牛奶、稠米汤、豆浆或植物油等,上述食物可附着在食管和胃黏膜上,从而减轻消毒药水对人体的伤害。
“上述的处理都是初步的紧急处理,家长还应抓紧时间将孩子送医院进行救治。”詹医师强调,若孩子已发生抽搐,可先让孩子咬一只包有纱布的筷子,以保护舌头,同时让患儿面部侧向一边,使其呼吸通畅,还可以用指甲刺激孩子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