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并没有门诊输液方面的硬性规定,但浙江多个大型综合医院早已实行门诊不输液多年,甚至连区县一级的余杭区人民医院也已于2014年开始正式实行。看来,是否接轨国际,实行门诊不输液,行政部门的“规定”并非必需,而更多的在于该地区整体医疗行业医务人员思想理念。
现在,就让我们回顾下省内几家大医院主动实施门诊不输液的始末,并再次呼吁公众重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对医院实施门诊不输液尽量予以配合。
浙医二院等大型医院主动实施多年
提起“门诊不输液”,杭城老百姓首先想起的就是邵逸夫医院和浙医二院,不少外地患者对这两家医院也有特别感受:竟然没有门诊输液大厅、少了很多吵杂。
浙医二院自2012年以来对门诊取消输液做了规定,门诊诊间系统由IT软件控制不能开立静脉输液医嘱,门诊药房禁止发放各类静脉注射制剂。
浙医二院医务部主任张秀来介绍,医院一贯以来坚持按照国际最高的JCI标准要求,向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但由于国内部分患者对门诊取消输液仍有一定的疑虑,大型综合医院控制门诊输液确实是一个难点,医院在执行门诊不输液的过程中也曾遇到患者不理解,甚至投诉的情况,最终经过医护人员的耐心解释,病人也都能理解和认同。
对大多数门诊患者来说,门诊输液并非必需。对于需要输液但又无需住院的患者,浙医二院在急诊室二楼设置了一间十平米左右的小型急诊输液室。“医院工作日平均门急诊量1.3万人次,急诊输液仅100人次左右。”
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从建院之日起,就不设置门诊输液室。这是邵逸夫医院在建院初就引进的美国先进管理模式之一,至今已坚持了21年。
浙医二院余杭分院成为全国首个实现门诊不输液的基层医院
除大医院外,浙医二院余杭分院(即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也于2014年12月1日正式实行“门诊不输液”,成为全国首家实现门诊不输液的基层医院。把这项理念带到基层医院的是当时浙二派驻的执行院长徐翔,他曾担任过浙二的门诊部主任。
徐翔解释:“药液看起来是一瓶透明纯净的液体,但是里面包含了很多微粒,这些微粒进入人的血液里,可能会造成堵塞,时间长了会造成供血不足、末端坏死、缺血、血栓等情况。”
医务部主任张秀来告诉记者,门诊不输液实施前,余杭分院工作日平均门诊量约3000—4000人次,但日输液人次却高达300—400人次;实行门诊不输液后,日输液人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浙医二院也将逐步向全省近十家协作托管的分院推广门诊不输液。
安全性VS见效快,还有不少患者会要求输液
在老百姓眼里,静脉输液见效最快,所以很多人更加认同这种方式,认为这种方法治病最好,很多患者一生病还会主动要求医生输液。
张秀来说,给药方式主要有外用、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输液等几种。但从安全性来说,静脉输液的风险相对最高。
一是输液室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那么多人挤在一个大厅输液,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张秀来对某些医院数百人同时输液的场面直摇头。
二是药物的不良反应。除了给药方式增加的风险,药物用量也是输液风险高的一大原因。药物直接输进静脉,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输液见效快,更主要的原因是药物的用量更多了。“比如说,原本采用肌肉注射,一次只要注射青霉素80万单位,注射3天;改用静脉输液,一次或一天就要输入400—500万单位。见效是很快,但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也随之会明显增加。”张秀来告诉记者,一般静脉输液的用药量是肌肉注射的5—6倍。
三是增加耐药几率。滥用抗生素是目前各种“超级细菌”产生的重要原因。细菌耐药性的增加速度远超抗生素的研发速度。如果继续大规模滥用抗生素,人类终将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