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上海一位年轻儿科医生发的朋友圈,他在分享一篇《北上儿科接连告急》文章时,讲述自己在急诊时被家属爆粗口委屈落泪,想念妈妈和外婆。文字虽然简短,却让人动容。
据了解,上述发朋友圈的儿科医生今年31岁,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目前在上海宝山某医院工作。和他同样遭遇的儿科医生还不少,这条微博也引起了许多医护网友的共鸣,纷纷讲述自己类似的遭遇。
@杭州某省级儿科医院医师:昨天前夜班急诊一停不停看到1点多,为什么我睡着了,在梦里“你们”还不停的找我看病,累死叔叔了。。。

记者联系到该名医生,他正在轮值急诊科。据他介绍,他们的值班有三种:白班上午8点到下午4点,前夜班下午4点到晚上12点,后夜班晚上12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一般情况下,前夜班和周末的白班会比较忙,会有很多外伤要缝合,要打石膏。前夜班人均40的门诊人数,对于医生来说,压力已经很大。记者还拿到了他的值班表,夜班强度的确非常非常大。

急诊外科一个月差不多有120个班,平均到个人,每个人分到19—20个班。以该医生为例,这个月中有5个白班,14个夜班。夜班以8小时计算(不包括病人多时看不完,需要加班),本月需要上112个小时的夜班。相对于白班,就医压力分布在各个科室,而到了夜班,急诊的强度就会更加集中,所以对于医生来说,这绝对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挑战。
@baba_菇凉:有遇到下班跑到休息室的病人,吵说“我都没吃饭,你们居然还在吃饭”……只有同行才能理解的心酸吧。
@玉X猫:只有爸爸妈妈丈夫才关心我,特别怕他们去急诊找我,怕他们心疼。
@古Xyan:爱人是儿科急诊,中午换班吃饭,患儿家属说:“医生怎么能吃饭呢?!”
?最近儿科门诊爆棚,很多儿科医生不得不满负荷的工作,坚守在一线。据浙大儿院门诊部副主任赵水爱介绍,最近2周,两个院区(浙大儿院湖滨院区和滨江院区)日门诊总量在最多时可达9000多人次,周一至周五的日平均门诊量在8500人次左右,5点以后前夜班病人在1000人次左右。
病人多,医生少显然成为了儿科的常态。
有数据统计,中国儿科医生缺口达20多万,而近年来,儿科医生离职率也越来越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位儿科专家透露:压力大、又是医患矛盾的“重灾区”,这是让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当儿科医生的主要原因。医疗领域当中,大家都不愿做儿科医生,这是个“世界难题”,中国则更加突出。甚至在20多年前,医学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的话——“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
而就在眼下,为应对暴涨的患儿数量,不少医院儿科晚上急诊增加了医生人数,照顾门诊延长时间,儿科医生的压力更加增大。
一位儿科医生吐槽:儿科无疑是各个科室里最悲催的一个科,工作辛苦,风险大,遭受更多更严重的医疗暴力威胁。
另一个普遍的原因是——儿科医生的收入也要比其他科室的低。虽然儿童的看病量很大,但是大多数以呼吸道的疾病为主,门诊上复杂的毛病并不多。而且用药量也有所控制,一般来说儿科在医院里是最不产生经济效益的一个部门。儿科医生的收入比其他科的收入相比一般要低30%左右。
此外,儿科医生的培养周期也是很长的。一位儿科业内人士指出,培养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儿科医生,需要至少10多年时间。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也许会对儿科医生造成更大的压力。多名儿科医生直言,“全面二孩”后,他们更是“压力山大”。
一位资深儿科医生针对此事的留言,也许代表了许多儿科医生的心声,也是我们的期望:
从“限诊令”到“劝诊书”,二孩如何保障,难怪有人评论“儿科、急诊中国医疗崩盘的开始”,医改始终在讲“解决看病难”,如何破解,儿科、急诊可以试点。
再厉害的医生,脱下白大褂也是血肉之躯。多一点理解,能够营造更好的医疗环境。否则,10年之后,谁来给我们的孩子看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