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浙江在线健康网微信平台上的征集活动和线下沙龙故事会,我们选出了7篇暖心故事。春节期间,每天都有讲述者,每天讲述一个或几个温暖的小故事。
新年是合家团聚的日子,但对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护士长袁静来说,作息依然和平时完全一样。
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国内最大的肾脏病一体化治疗中心之一,每天300多位患者按时来做血液透析,风雪无阻、节假日不断。虽然不记得有多久没能完整过年了,但30年的时光让袁静见证了无数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人间真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

一周3次20多年风雪无阻是他的爱支撑着她
“尿毒症和其他疾病不一样,除了等待肾移植外,每周都需要做2—3次血液透析,就像上班点卯一样。”袁静说,30年前,浙大一院的肾脏病中心只有6台血透机,而如今肾病科光护士就有近百名,配有125台常规血透机和30台多功能血液净化机。
30多年了,每一个节假日里来血透的都是些熟识的老患者,而袁静也已经成为了他们家人一样的存在。
马老师的妻子可以算是袁静最早的一批患者朋友了。“他妻子做血透每次都是他送过来,20多年从没见落下过。看了让人特别感动,以前是骑三轮车送,现在是开电动三轮车送。”袁静说,夫妻俩都是老师,一个是浙工大的、一个是浙大的,遇到护士节之类的,夫妻俩还会买花、巧克力送给护士。
由于肾脏科治疗的特殊性,所以很多病患从踏进这里的第一步开始,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了。作为最了解他们病情的人,医生护士不仅缓解了他们身体上的痛苦,在心理上,这些病患也更愿意和袁静这样的“大姐”倾诉。
虽然相遇是命运开的残酷玩笑,但这个家给了今后的人生路许多温暖。
2016年元旦,护士们自己包饺子
挺着大肚子做血透 用生命延续的爱
“我们这里的医患氛围很好,因为逢年过节血透也不能断,一些患者与我们护士接触的时间可能比家人还长,所以特别理解我们。有些小患者就像我们自己的小孩,在这里长大。”
袁静说,有个小女孩一直是科室的开心果,从11岁开始就在中心做血透。“我们都叫她小慧子,她特别喜欢我们负责维护设备的工程师,每次来都要找她的‘小姚哥哥’。还给病友们唱歌、跳舞。”
而这30年也让袁静对母爱有了更深的感动——至今已有4位女患者成功地生育了宝宝。“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生育宝宝。当你看到她们挺着大肚子来做血透,那种感触真的没法描述。我每次回想起那个场景,眼泪都要掉下来。”
30年来,袁静常常被生命的顽强所感动。她看着他们不惧病魔、追求理想。有小姑娘一边治疗一边上班,还继续求学,3年后成了博士;有60多岁的小学教师不仅没退休,还兼职教书育人;有外地的老奶奶,早上3点起床,赶车来杭州,下午还要回去操持家务。“我们和老奶奶说,不用那么早,可以约到中午做的,她只是说习惯了。”
还有不少的幸运儿,等到了合适的肾源做了移植手术。已成一家人的他们也还是会经常来探访袁静和这个家里的医护们。
除夕也要值班,辛苦吗?当然辛苦,但护士们觉得值得。“相比加班,我最担心是有老患者突然失约了。”袁静说,尿毒症患者对饮食的控制要求很高,她最怕节假日患者一高兴吃多了、喝多了,病情会突然恶化。
“袁老师,新春快乐,猴年大吉。”这是一句最普通的问候,但也是最令袁静安心的一句话。因为你们还守着约,我们都还能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