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剧里刘诗诗啥时才能和老干部霍建华修成正果啊
什么什么?你还没看过这部剧?那就快来吃下小编这一剂安利!
这部剧的主要剧情就是在大明时期,女主谭允贤立志学医,悬壶济世、妙手仁心,最终突破严苛的礼教束缚,开创并建立了女医制度,成为了一代女国医。(顺便再和三个男主谈谈恋爱啥的……)
霍建华演的是爱斗蛐蛐的“霸道皇帝”,虽然天天被太后算计着要把他赶下皇位有点苦逼,但是架不住帅啊!
黄轩演的是被亲娘逼着谋反的“痴情皇子”,宅心仁厚又有一双电眼啊!
袁文康演的是蒙古瓦剌部首领,为了探听军情深入明朝腹地,狂野首领范杠杠的!
他们都爱上了又聪明又善良又会救人的刘诗诗啊!
好苏好喜欢啊!
而且啊,看多了用麦丽素来当“救命神药”的脑残剧,到目前为止这部中医题材的电视剧在医学上还算靠谱,看得出来编剧下了功夫,诚意满满啊!
但是,你以为看了《女医·明妃传》,你就对古代女子行医一清二楚了?天真!
古代男女有别,男医生给女子看病有很多不便,所以还得有女医生。那么问题就来了,古时候又没有招女生的“医学院”,又没有女医生坐诊的医院,那女医生都是怎么学医、行医的呢?
今天小编就从《女医·明妃传》说起,给大家讲讲古代的女医生吧。
咱们先来看看古代的医学
《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分医学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疾医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医生。疡医是治疗肿疡、溃疡、金疮,折伤等外科疾病的医生。食医相当于现在的营养医生。带下医最早见于《史记·扁鹊列传》。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
宋代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开始人们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
大夫本是官名,为了区别于官名,人们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
再说回《女医·明妃传》
在剧中,刘诗诗扮演的女主角闺名为“允贤”,在历史上可是确有其人的,她就是明朝的著名女医谈允贤。
谈允贤(1461~1556),明代南直隶无锡(现江苏无锡)人,出生于医学世家,她的曾祖父、祖父都是既出仕做官又行医乡里的儒医,祖父谈复为奉政大夫、南京刑部郎中,儿子谈经、谈纲(谈允贤之父)皆履仕途。谈允贤后来嫁的丈夫姓杨,故又称“杨谈允贤”。
谈允贤所著的《女医杂言》不仅是现存最早的女医著作,而且是我国仅存的几种早期医案(病例)文献之一,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鲜明而又独特的足迹。
可惜谈允贤没有为后世留下画像,这是她的著作《女医杂言》的封面。
和古代众多的医案著作相比,《女医杂言》可以称得上是极少数的专科(妇科)医案书之一。
该书记载了31个完整的病例,患者均为女性,所治疗的基本上都是妇科病,其中涉及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血崩、不孕等病症。病人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为6岁,其中育龄妇女占了一大半。
十三科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明太医院的十三科是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音促)、按摩、祝由等科。
妇科疾病在古代属于比较难治疗的一类疾病,故自古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的俗谚。造成妇科病难治的原因除了病症本身外,以男性为主的医生难以与女病人沟通,恐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剧中,就连碰一碰太后的脖子都是大罪。
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有些疾病女患者一般难以向男医生启齿,但对女医生则可以倾诉隐私。由于能够深入地了解病情,所以谈允贤可以在治疗中丝丝入扣,得心应手。
《女医杂言》虽然所载的病例不是很多,但从临床治疗角度来看,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有许多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例如,谈允贤对灸法的运用十分娴熟,31例病案中有13例采用穴位灸法,用以治疗痰核、疮癫、泄泻、呕吐、隔气、产后寒热、不孕症、腹中结块等,其中以灸法治愈结核病4例。
谈允贤从一名闺阁弱女成长为一名职业医生的经历,可视为封建社会女医成才的典型。但实际上,像谈允贤这样有机会接受完整的医学理论教育的女性实在是凤毛麟角,很少有人能通过从师或进学的方式获得医学知识。
女医生VS医婆
在谈允贤生活的明朝,民间从事女性医疗工作者被称为“医婆(药婆)”,也就是大家说的“三姑六婆”之一,她们学医、行医的路径都属于“旁门左道”,社会地位也十分低下。
比如,小说《金瓶梅》记潘金莲茶饭慵餐之后,吴月娘就让人请来了经常在家中走动的刘婆子前来看病。
而这类的“医婆”,不过是一些“不识文字,不辨方脉,不能名药物,不习于炮炼烹煮之用”的冒牌货,只会用一些药堂买来的现成丸剂,却是生意相当红火,甚至不乏为一些士大夫家庭所礼请。
在《女医·明妃传》里的一场贵族女性聚会上,一提到女主角是懂医术的,人人都毫不遮掩地表示了不屑:
“那些看病扎针什么的,可是那些医婆药婆们才干的事呢!”
“我的陪房娘家有个姑姐,就是个医婆,整天胡乱地给人看病,生生地把一个胀气的老太太给害死了!”
连刚被女主的医术救了一命的于夫人也附和:“杜娘子说得不差,但大家别把允贤和那些骗人的医婆药婆混为一谈,她打小看的医书啊,可比咱们看的绣谱还要多,说她是个女大夫可一点都不假!”连忙为女主澄清,可见一般医婆是为正统社会所歧视的。
不过,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真正医术精湛的医婆也是受到尊敬的,还会被皇室选拔出来为后宫服务。
《医部全录·纪事》中记载:“民间妇有精通方脉者,由各衙门选取,以至司礼监御医。会选中者,著名籍以侍诏,妇女多荣之。”
在明代,直接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已经划分很细,尚食局来负责后宫医药,负责人都是女医官,明永乐后才改为太监充任。内安乐堂则是为宫内嫔妃治病养病的场所,医官医士都是女性。
其实,各朝各代都有杰出的女医生:
·义妁
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后被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鲍姑
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
·张小娘子
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
·曾懿
四川华阳人,生于清朝道光十七年,她以为国家要富兴的话,必需家庭"保康强",国家"强种族",而行医正合此道。以是曾懿在医人医国的思惟引导下,穷究医理,著书立说。
相比于古代女子行医需要顶着封建礼教的压力,女子看病也需恪守男女有别的规矩,如今的我们,想想也是很幸福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