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肝炎大国”。据统计,目前我国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加起来有一亿多人,每年因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在30万-40万;同时,每年新增乙肝病例约50-100万人。诊治肝病、感染性疾病,是杭州市西溪医院(市六医院)的主要特色之一。
尹春煜医师表示:目前,乙肝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药物的联合治疗,是有希望实现停药的。
得了乙肝,也有临床治愈的可能
“今年我刚从老家来杭州准备打工,可是体检的时候发现得了乙肝,是不是就要吃一辈子的药了?以后,我还可以跟别人一样结婚生子吗?”刚刚被确诊为慢乙肝的小宋,很是痛苦。
记者发现,在义诊活动现场,许多前来问诊的人都和小宋一样,认为乙肝病毒是难以清除、只能控制的。
对此,尹春煜医师表示,2015年10月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其中就首次强调,对于部分合适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慢性乙肝的临床治愈。
他说,目前乙肝治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治疗终点:
一是基本的治疗终点,处于该阶段的患者其乙肝病毒已降到检测不到的程度,但却不能停药,否则极易复发;
二是满意的治疗终点,是停药后持久的病毒学应答与e抗原血清学转换,此阶段患者可以在经抗病毒治疗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一旦实现该终点,就意味着患者有可能在巩固治疗一段时间后实现停药,并保持持久的疗效;
三是理想的治疗终点,也就是停药后持久的表面抗原清除,伴或不伴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
“第三个理想的治疗终点,就是《指南》上讲的‘临床治愈’。像小宋这种情况,只要通过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是完全有希望实现停药不复发的,甚至临床治愈,摘掉‘乙肝’这顶沉重帽子的。”
药物双管齐下,实现临床治愈
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病毒药物包括: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类药物两大类。它们都可以抑制患者的乙肝病毒,达到实现检测不到乙肝病毒的目的。但是,这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在实现满意和理想的治疗终点上存在差异。
尹春煜医师解释:核苷类药物的作用靶点单一,只能抑制病毒,因此获得e抗原血清转换率较低。且即便通过核苷类药物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停药1年后复发率也将高达50%以上,所以通过核苷类药物治疗要做好长期的治疗准备。
而长效干扰素不仅可以抑制病毒复制,更有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使患者获得较高和持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从而实现“停药后持久的应答”。
研究显示,经长效干扰素治疗48周,超过60%的优势患者(高转氨酶、低病毒)可获得“大三阳”转“小三阳”,其中患者又有30%在随访3年中达到表面抗原清除。但是,同时也可能发生发热、脱发、甲亢等副作用,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
因此,想要实现乙肝“临床治愈”,需要专业医生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必要时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双管齐下。
抗病毒治疗,降低肝硬化肝癌风险
大家都知道,肝癌大多有一个大致的转化过程:乙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其中,肝癌患者中乙型肝炎相关者约占70~80%。
尹春煜医师说,“一般来说,乙肝通过抗病毒治疗是可以降低肝硬化和肝癌风险的。但实现的终点不同,发生肝硬化及肝癌的风险也不一样。”
乙肝患者经治疗后,实现第二阶段的治疗终点,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会大大降低;而如果到达第三阶段的治疗终点,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就几乎接近于正常人。
所以,对于慢乙肝而言,开始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只是迈开了阻击乙肝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的第一步,在治疗过程中实行定期监测,规范化管理更为重要,可以根据病人情况适时调整目标和治疗措施,争取将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不久前,杭州市西溪医院新开设了“抗病毒管理”专科门诊,就是针对慢乙肝患者的临床需求,由资深专家对病人建立档案,长期随访,实行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及先进的耐药性管理,探索达到“临床治愈”目标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