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生的宝宝敏感且稚嫩,生命最初1000天是预防成年期疾病的关键窗口期,它包括了从母亲怀孕到婴儿出生后2岁。在这段时期的新生儿护理要特别重视,同时,也要避免过度紧张。
为了帮助新手爸妈解决困惑,正确认识新生儿疾病,浙江省计划生育协会主办、浙江在线健康网承办的“生育关怀·优生优育知识大讲堂”第三期,在宇视科技开讲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李秋芳与现场的准爸妈们,分享了自己20多年新生儿护理的经验。
在生命最初1000天
过敏性疾病亟需重视
近年来,大量国内外研究显示,在生命最初1000天,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正在急剧上升。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发起的《中国城市婴幼儿过敏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岁以下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的婴幼儿比例高达40.9%,而许多爸妈却浑然不觉。
新生儿过敏反应会表现为消化道的吐奶、腹泻、便秘,呼吸道的哮喘、过敏性鼻炎、流涕或鼻塞,以及皮肤的湿疹等常见症状。李秋芳护士长介绍,“这些症状有时会单一发作,很容易被新手爸妈忽视。”
而新生儿一旦开启过敏历程,将会对他们一生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预防宝宝过敏,需要从孕期开始注意。
那么,预防过敏,宝爸宝妈们可以做什么?李秋芳护士长提出了几条建议:
孕期:尽量回避可预见的过敏风险,如吸烟环境、雾霾、粉尘等。在早孕期,还可以补充特定益生菌。
分娩期:尽量选择自然分娩。剖宫产会增加过敏风险。父母没有过敏史,剖宫产儿过敏风险增加23%;父母有过敏史,剖宫产儿过敏风险增加3倍。
哺乳期:首选母乳喂养。临床数据显示,宝宝出生3天内添加普通整蛋白配方奶粉,会有44.6%的婴幼儿发生过敏反应。不能母乳喂养时,可选择经临床验证的适度水解蛋白配方。
辅食添加期:对于父母都有过敏史的高风险婴儿,延迟引入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在重视新生儿疾病的同时,也千万不要“草木皆兵”。李秋芳护士长建议,遇到下面九种症状,不需要专程跑趟医院,可以先在家里观察一下。
新生儿正常生理现象
生理性黄疸
面部或者手足出现桔色,发生率50%-70%,足月儿出生后10-14天会自然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第三周。李秋芳护士长提醒,黄疸只是一个症状,血液中的胆红素值根据不同胎龄体重出生天数有不同的参考值,超过风险值无论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还是需要医疗干预。
阴道出血
由于母体内雌性激素的影响,有的女宝宝出生后, 会出现少量阴道出血的现象。
乳腺肿大
男女宝宝都有可能出现,多在出生后的第3-5天,大小如蚕豆或鸽蛋,一般在出生后2-3周会消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强力挤压,以免造成继发感染。
生理性体重下降
宝宝出生以后1周左右,体重会下降100 -200克,这是因为排出大小便,哺乳量少等原因,一般10天左右就可恢复。
吐奶
分娩时喝了羊水,胃部受到刺激;或者吃奶时吸入过多空气,宝宝有时会有吐奶的现象。通常情况下,吐奶次数1天约是1-2次,几天后会逐渐消失。
红斑
有的宝宝皮肤会出现粉红色斑块,这是由于皮肤娇嫩,受到外界刺激充血的缘故,一般1-2天就会消失。
打嗝不止
宝宝吃奶后往往会出现打嗝,打嗝是由于吃奶时吸入空气使食道、胃和横膈膜受到刺激等。打嗝时,减少喂奶量,过一会儿宝宝自然就会停止打嗝。
手脚抽动
刚出生的宝宝有时会出现手脚抽动,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射性动作。但是,要与新生儿低血糖、低血钙等疾病引发的抽搐相区别。
板牙(又称马牙)
有些宝宝口腔上腭线和上齿龈切缘处会出现黄白色小斑点,这是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潴留肿胀导致的,一般出生后数月内会消失,千万不要随意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