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创业与资本结合会产生何种化学反应?7月8日,由中国医师报、中信证券、阳光保险、医路演四家机构主办的首届医生集团投融资峰会在上海举行。什么样的医生可以“集团化”运作?“集团化”运作的医生集团如何复制发展?资本市场对“医生集团”有怎样的期待?
从熟人看病体系到围绕医生资源的“跑马圈地”
“医生集团”又称为“医生执业团体”或者“医生执业组织”,一般是独立法人机构,以股份制形式运作,共享收入、共担成本和风险。美国医疗协会2012年的报告统计, 83%的美国医生在“医生集团”中行医。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诞生首个医生集团以来,医生创业成立联合执业平台已呈风生水起之势。国内已有300多个医生集团,执业医师达到数万人。中信证券预测,国内医生自由执业、医生集团占医疗服务体系的比例将达到20%-30%。
“高端家庭健康管理、民营医院托管、社区诊所加盟”这是中钰医生集团现有的运营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在众多医生集团介入的领域。
“根据《2016年中国中高端富裕人群财富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16年底,中国中高端富裕人群将达1230万人,人均可投资资产将超过140万元,商业保险已成为中高端富裕人群财富消费的重要部分和财富传承的主要工具。”中钰资本合伙人张聪表示,医生集团很大程度上是对“熟人看病体系”的一种升华。
从现有的医生集团组成来看,垂直专科领域的医生集团占比非常高,这也说明医生集团现在更多的做的是对医生资源的“跑马圈地”,这在安华亿能创始人汪洋口中也得到了证实:在与中国卒中学会合作推出的“中国卒中学院”APP就是针对医生继续教育、园内急救等的移动教学类的APP,而汪洋表示,在现有的环境下,对体制内的医生做强粘性,在体制外做好医生的服务,是医生集团的重要工作。
这是个“双城记”的时代:机遇挑战并存
浙商创投执行总裁游向东,在2015年底他的身份还是浙医二院副院长、心脏超声科主任,有着多年大型三甲医院管理经验的他表示:体制内医生多点执业;体制外医生成立集团公司;平台式、互联网化、管理服务输出型都是医生集团的形式,但是如何让医生集团的模式可复制、可商品化、可盈利,同时如何做好与实体医院、医保、商保的对接,医生集团内的人才培养体系,都是未来医生集团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支付模式是关键。”作为中国首个医生集团的创始人,17年后中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神州海德医疗集团董事长万峰对台下众多涌动的“热钱”表示:医生集团是个长投入、有利润、非暴利的项目,它需要打开的是个性化、特需的市场。
无论如何,医生集团的发展是遇到了好的时机。
医生资源是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中最核心的要素和变量,自由执业的开放和医生自身诉求的需要,加速了医生集团与资本的结合。
窥一斑而知全豹。张强医生集团的成功融资给了后来者以信心。权威机构的数据分析更是为医生集团的含金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信证券分析称,未来3-5年医生集团将步入快速成长期,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2013年公立医院总收入18446.81亿元,按照目前公立医院总体约40%的药占比,再剔除10%左右的诊断收入,医疗服务收入约9223.41亿元。假设医生集团占医疗服务体系的比例达到20%,相对医疗价格升幅约20%,则市场空间约2214亿元。因此,医生集团未来3至5年内将形成千亿级的收入体量,其中有望出现营收水平在数十亿级别的大型医生集团。
无论是来自医药企业、投行、律所、互联网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的对话,还是精选的26个优秀医生集团项目的路演,医生集团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医生们利用资本、互联网创新的行为,更被寄予了推动医改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