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献血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李先生这样的热心市民很多,他们的支持为夏季供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献血屋前大排长龙
200多人在献血屋里排长队
“献血长跑”源于一份爱心
昨天上午,和平广场的献血屋里大排长龙,200多位市民陆续前来,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填表、检验、采血……其中有和李先生一样头一回体验献血滋味的小青年,也有献血超过10次依然坚持的“热血达人”。
李先生是和同事“组团”来献血的,他们是附近一家企业的老师,听说今天有献血活动,一大早就来排队了。“以前听说献完血手会麻,本来还有点紧张,但好像一点感觉都没有嘛。”李先生笑着扭了扭手臂。当被问及会不会献第二次,他坚定地点了点头。
另一边,张女士已经集齐了10个“经验值”。“第一次献血是18岁,就当作是送自己的成人礼物,当时觉得特别有意义。”张女士说,后来,这件事就被当作“习惯”保留了下来。为什么热衷于献血?张女士表示,就是想要献一份爱心,“如果我做的力所能及的事能帮助到别人,甚至救别人的命,这种感觉是非常好的。”
18年18000毫升
“献血状元”转做志愿者继续传递正能量
“小伙子,第一次献血?不要紧张,要不要喝杯水?”在人头攒动的献血屋外,一个忙碌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老人戴着鸭舌帽,穿着白T恤,一会儿给献血者递上一杯温水,一会儿给围观的人讲讲献血的好处。
这位笑呵呵的老人名叫任国栋,今年已经78岁了,但他身体硬朗,至今依然以志愿者的身份活跃于杭城大大小小各个献血点。工作人员说,只要有献血活动,任大伯就会来帮忙,十年来从未间断,服务时间已经超过7000小时。
任大伯与献血结缘,要追溯到27年前。1989年5月3日,任大伯下班回家,路过武林广场时,看到一辆献血车,便好奇地上前张望。“要不要献血?”想着说不定能救人,任大伯撸起了袖管,成功献血200毫升,完成了他人生第一次无偿献血。
从那以后,任大伯每年坚持献血,献血总量达18000毫升,是曾经的浙江省“献血状元”。为了保证自己血液的质量,他毫不犹豫地“戒”了最爱的肥肉。超过献血年龄后,任大伯便“转战”志愿者服务,在献血点上义务宣传,帮忙消除一些献血者的顾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动员更多爱心人士。
“科学献血实际上利人利己,一方面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另一方面还能为救死扶伤出把力,何乐而不为?”任大伯说。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的一双儿女也加入了献血队伍。
任大伯的妻子祝女士告诉记者,一开始,自己并不支持丈夫的行为,但现在,她为丈夫的坚持而感动和自豪。夫妻二人还决定将来把遗体捐献出去,帮助更多的人。
下城区副区长包晓东赞任大伯“平民英雄”
“托举哥”尚未痊愈也来帮忙
真善美之风吹遍杭城
在献血现场,记者还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举”成名的“托举哥”蒋承仁。今年3月30日,一名轻生女子从六楼坠落,他毫不犹豫地飞奔过去徒手接住,自己却身受重伤。4个多月过去,蒋大伯的伤还没完全康复,他已经“闲不住”了。
蒋大伯告诉记者,他也很想加入献血队伍,但目前身体条件不允许,只能先参与志愿者工作,帮忙端端水、维持现场秩序,并做做宣传工作。
下城区副区长包晓东表示,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任大伯和蒋大伯这样的好市民,传递了一种真善美的精神,杭州才成为一座极具幸福感的城市,“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利他’精神,积极加入他们的队伍,让这股最美之风吹遍杭城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