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医院第4次通过JCI评审
浙江在线健康网10月27日讯(见习记者 梁婧娴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盛羽)10月2日至7日,邵逸夫医院接受了为期6天的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复评,据悉,这已是邵逸夫医院第四次通过JCI评审。
JCI认证是公认的全球医院管理质量的最高标准之一,以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为核心,代表着医院服务与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
2006年12月,邵逸夫医院首次通过JCI评审。随着拥有22年历史的庆春院区与开院仅3年的下沙院区同时通过评审,邵逸夫医院在十年后第四次参评JCI时创造了一项新的记录:中国首家同等规模两院区同时通过JCI国际医院评审的医疗综合体。
JCI评审团与工作人员合影
“JCI的精髓就是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条条框框,来保证医院的质量和安全。它包含的三百多个标准,一千多个要素,都始终围绕质量与安全,以病人为中心,以员工为根本。在执行的过程中,只要始终落实JCI的标准,不管是治疗10个病人还是2000个病人,病人都能够获得同质医疗服务,并且保证每个病人都安全。”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
患者的安全只有“标准化”,没有“差不多”
在邵逸夫医院,经历过全部四次JCI评审的员工有很多,护理质量科护士长潘红英就是其中一位。
十年前,初评JCI时,潘红英认为这个标准很难,“围绕6大国际患者安全目标开展的检查很细致,每个过程都必须能够追踪,比如,病房卫生间里病人家属自带的肥皂,可能涉及院内感染;体检过夜病人,没有腕带,如何核对身份等,追踪的方法有时甚至是钻牛角尖的。”
在长达十年的探索中,潘红英慢慢体会到,不应该单纯把JCI定义为国际最高医院评审标准或是神圣难以取得的认证,而应看作是医院给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基本门槛。“持续质量改进,是一家好的医院必须持续坚持的事情。”JCI在邵医的十年,也是潘红英成长的十年。
患者的安全,只有“标准化”,没有“差不多”。这个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里。
病人在入院评估时,护士会对他进行“防跌倒”评估,对于有跌倒风险的病人,护士在系统里标识“跌倒风险”,之后,病人的整体就医过程,医生在开医嘱时会看到相应提示,开具更合适的药物。
更为直观的是,对于这类人群,医院准备了特殊的“装扮”——病号服和手腕带上都有黄色标识。而容易过敏的病人,则被贴上红色的“标签”,这样,医生护士一目了然,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帮助。
每年用掉16.38万一次性张床单,20360瓶洗手液
邵逸夫医院门诊诊室的检查床,每一张都配备了一次性复合纸床单,避免病人间的交叉感染,每年光一次性床单这一项,消耗量就达16.38万张,光洗手液,就要用掉20360瓶。这个数据,听起来多少有些“奢侈”,但是这么多年来,邵逸夫医院却坚持做了下来。
除了全院配备的一次性床单,锡纸、护目镜、床单、保鲜膜等一次性的东西一人一换,为的是防止交叉感染;胃镜、肠镜的每个镜子都植入了芯片,每次消毒、使用都可跟踪。
“医疗至少不能给病人带来伤害。”医院的每一位员工都深谙这点,从医生到护士,甚至是打扫卫生的清洁部工人,每一位都会用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在医院每个洗手池旁都设有标准的洗手池、洗手液、一次性擦手纸,墙上贴有六步洗手法,所有治疗车上、病房门口有快速消毒液,尽可能降低病人与员工的院内感染,比什么都重要。
设计130余种健康教育手册,每年发出10000册
在健康宣教方面,医院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教育资源,截至目前,累计设计制作健康教育手册130余种,每年印制10000册。
以日间手术的健康教育为例,日间手术病人的健康指导分为两部分:流程指导和专科指导。
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介绍说,从病人开出住院证的那一刻起,医生就开始给病人进行宣教,指导病人的饮食、预约流程、术前检查等。病人预约床位的时候,会收到一份详细的指导病人手术日的注意事项流程单,手术日病房护士与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宣教,包括饮食、药物、手术、麻醉、出院指导等。
病人出院后,护士会在24小时内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形式给病人进行出院后的随访、评估病人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个体化指导。
由于日间手术涵盖多病种,每类疾病的健康指导都有所不同,胆囊手术术后的饮食指导、乳腺肿瘤的病人术后的出血观察与上肢的功能锻炼都有专科特点。
“为了能让所有的病人获得同质的健康指导,我们制定了许多宣传的小册子,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医护的信息互通,医生护士的健康教育记录集中在一张宣教单上,方便大家了解已经完成的宣教内容。”蔡秀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