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实上,他们却是穿着最圣洁的衣服救死扶伤,做着最有温度的事。
浙江在线健康网特别推出“有温度的照片——仁心仁术、感动瞬间”纪实摄影报道,通过镜头,传递温暖。
第25辑特刊,我们去了一个有些敏感、却又无处不充满爱的地方。那里的孩子,外表看与常人无异,内心却有着一个不同的世界;那里的医护,如果不是穿着白大褂护士服,你可能更觉得他们像家里的一个姐姐,幼儿园一位可爱的老师;那里的日夜,没有生死一线的紧迫,却承担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我就是不想去上学了,在学校里走着我就觉得大家都在看我,都在背后说我坏话。你千万不要告诉妈妈,我有时候就想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以下简称少儿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周国岭第一次在门诊见到“小眼镜”时,他一直低着头,佝偻着背,两眼呆滞无神。
“小眼睛”今年刚上初一,也不知啥原因,就总是与同学相处不好,很孤僻。而且一考试就非常紧张,在家一说要去学校就总是哭。在老师的建议下,妈妈领他来到了市七医院的少儿心理科门诊。经过评估,周国岭医师建议“小眼睛”住院,换一个轻松的环境。
每天一早,就有护士姐姐来找他,带他去做放松训练;10点左右,就会有心理咨询师哥哥来找他聊聊天。多次的“循循善诱”下,“小眼镜”慢慢吐露了这个在他看来是天大的秘密。
原来,“小眼镜”在小学时成绩还挺好的,可是上了初中以后,每次考试都考得不尽人意。父母和老师都鼓励他要再接再厉,可是他却越来越紧张,以至于不能正常去上学了。周国岭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厌学心理。
与沉默寡言的“小眼镜”不同,10岁的小献显得异常活跃。在少儿心理科的治疗室里,小献摸摸这儿,动动那儿,一刻也闲不住。小献眼神明亮,行为敏捷,身体健壮,顶多也就是过分淘气罢了,怎么看也不像是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但周国岭告诉记者,小献得了一种名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多动症”。
大约从五六岁起,正在上幼儿园的小献就出现了做任何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的情况,脾气暴躁,攻击性强,与小朋友经常发生争执。上小学后上课基本不听老师讲课,手里不是摆弄铅笔就是橡皮擦,还频繁和同学发生冲突。
在一旁默默陪着小献进行听觉、视觉及生物反馈治疗的是小献的妈妈,她眼神里透着忧郁。“为了给孩子治病,3年前我就辞去了工作,带着他跑遍了浙江的大小医院,但几乎都没有设置儿童心理疾病专科,直到来到这里才算看到了一点希望。”
周国岭表示,“儿童心理疾病的诊断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单靠门诊个把小时的问诊,有时候很难确诊。同时,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本身沟通就有一定难度,需要医生花更多耐心和爱心去和孩子建立信任感,这样一个系列的科学评估往往需要2至3天。有了住院部,极大地方便了孩子和家长的就医,同时提高了医疗效率和治病效果。”
感觉统合治疗、听觉统合治疗、可视音乐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沙盘游戏治疗、自闭症康复训练……针对不同孩子的心理情况,周国岭会为孩子制定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
孩子每完成一项,就在上面打个小勾。“孩子的心理问题治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耐心。”周国岭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只皮卡丘吧。”在团队治疗游戏教室,护士长童海静带着七八个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折纸游戏。一些自闭症的孩子,则有专门的护士在一旁,单独跟他们一起做互动游戏。
童海静说,孩子本身自我照顾方面的能力就较成人差,再加上疾病的影响,孩子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所以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工作要非常到位和仔细。
为此,病房的环境也布置得比较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墙面上都有卡通标志,提醒孩子们添减衣服或者打电话时轻声细语。很多小朋友害怕医院里雪白的床单,就选了蓝黄红相间的条纹花案和卡通图案,还特地定制了低矮病床。房间里很多医疗器械的按钮感觉冷冰冰的,就贴上笑脸图案的贴纸。
当然,在玩耍之余,学习也不能落下。“来来来,该给你们辅导一下功课了。”玩开心之后,小朋友们又把书包拿出来,在“志愿老师”辅导下开始学习语文和数学。虽然他们需要暂时离开学校,但也要在这里“回归校园”。
“在这里,我们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独立空间、保护隐私,定制个性化心理治疗。孩子不是患者,而只是一个特别的朋友。我们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孩子也就更愿意跟我们打开心扉。”周国岭说,“很多家长都认为,有心理疾病的患儿天空是灰色的,我们希望用多种治疗手段有机结合,为孩子寻回快乐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