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瘦的个子,神采奕奕,说着一口“杭普话”,时不时爽朗地大笑……初见老唐,很难把他和花甲之年联系在一起。老唐是浙江省血液中心的老朋友了,21年里他共献血143次,其中全血14次,成分血129次。据统计,整个杭州,献血140次以上的共17人,老唐就是其中之一。
从39岁到60岁,他把自己最美的年华和无偿献血紧紧系在了一起。
老唐的第一本献血证
21年“献血长跑”
曾在出差途中赶回救人
和献血结缘,要追溯到1996年,老唐39岁。
时隔21年,那天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那个时候是单位组织的,大家都很兴奋,还被特批了一天假期,结果同行的一个小伙子刚献完就晕了,可能第一次献血太紧张了。我倒还好,没什么感觉。”就这样,老唐献血200毫升,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无偿献血。
从那以后,这件事就被当作“习惯”保留了下来。
老唐献血,家人并不知情,直到妻子在整理房间时发现了几本献血证,才知道老唐已经连续献血好几年了。“他每次都是一个人默默去,默默回,要是家里多出了牛奶或者八宝粥,我就知道,他肯定又去献血了。”
从一开始的全血,到2006年6月14日开始的成分血,老唐献血的频率也从一年一次,变为一年7、8次,甚至十几次。
对于丈夫的满腔热情,妻子胡女士一开始不太理解,“主要是担心他的身体,后来看他身体也蛮好的,也就放心了。”
让胡女士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十年前的一件事。一天晚上,本应在外地出差的老唐突然回来了,胡女士满心疑惑:“你不是说要去好几天吗?怎么回来了?”原来,老唐出差时突然接到血液中心的电话,一名产妇大出血,急需用血,他二话不说,匆匆赶回杭州,献完血后,第二天一早又赶回外地继续出差。
“说实话,我挺佩服他的。”胡女士说,老唐是个热心肠的人,公交车上看到老人和孕妇,立马站起来让座,小区里看到拎着菜的大伯大妈,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忙,周围的邻居都对他赞不绝口。
21年,143次,献血成了老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看来,并无特别。“没觉得自己很厉害,献的比我多的人也有,只是一想到可能帮助别人,甚至挽救一条生命,我就觉得这个事情有意义,值得坚持。”
87本红艳艳的献血证,是老唐21年献血路的见证。看到铺满一桌的“红本本”,胡女士说,她为老唐感到自豪。
老唐数了数,总共87本献血证
注重饮食热爱运动
献血“退休”后继续做公益
献血,需要健康的体魄。
为了保证血的质量,老唐在饮食方面花了不少心思。“献血前一天,吃的清淡比较好,不要喝酒,早点睡。献完血后多休息,睡一觉就补回来了。”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女婿要上门给丈母娘拜年,但每年大年初一,老唐都雷打不动地去血液中心“报到”。因此,老唐在除夕夜也不敢放纵自己,依然清茶淡饭,酒也不喝,早早地上床睡觉。
胡女士告诉记者,老唐是个运动达人,酷爱长跑,年轻时参加过好几次杭州西湖马拉松,一万米长跑也不在话下。老唐笑着说,长跑的习惯自己坚持了十年,这两年岁数渐长,才慢慢放弃,改为爬山、走路等比较温和的锻炼方式。
为了给最后一次献血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昨天晚上,老唐吃了两碗米饭和一些素菜,早餐则是简单的白糖拌粥。
“还是很舍不得的,如果不是年龄不允许了,我还不想‘退休’。”老唐说,昨晚的心情,就和小时候第二天要去春游差不多,有点兴奋。
老唐和妻子
捧着鲜花和纪念徽章,老唐即将“退休”
浙江省血液中心献血服务二科科长冯晴为他送上了鲜花和一个纪念徽章,感谢老唐多年来对无偿献血事业的参与和支持。
老唐有一个小小心愿,献完血后想在省血液中心门口拍张照片,等小外孙长大后给他看。“前两天我办好了单位的退休手续,献血这份事业也退休了,我买了点蔬菜种子,准备空了就去种点蔬菜,好好享受退休生活。”
不过,老唐表示,自己的公益心并没有就此沉寂,“我还想继续做公益事业,具体做什么还没想好,要么去敬老院陪陪老人说话吧。我还想继续做公益事业,具体做什么还没想好,要么去敬老院陪陪老人说话吧。”老唐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热爱这片土地,希望为这座城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老唐、胡女士和血液中心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