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7时50分,1岁男孩敏敏(化名)在父母及奶奶陪伴下进入浙江省人民医院手术准备室,他因唇腭裂即将接受手术。
看到陌生的环境,敏敏有点紧张,嘴一瘪一瘪的,身体扭来扭去,看起来马上就要哭了。此时,手术室护士袁勉笑盈盈地迎上来:“宝宝乖,你是小男子汉啊,阿姨给你看‘光头强’好吗?”
这一招很灵,敏敏看到袁勉手中的平板电脑立即安静下来,小脸露出期待的神色。敏敏熟练地点开《熊出没》,随着“光头强”与“熊大”“熊二”闹腾起来,敏敏的脸色也迅速变化,阴转多云,然后便是阳光灿烂,咧开小嘴笑了。
“他是很喜欢看动画片的,护士医生想得很周到。”孩子乐了,父母长辈的心情也好了不少。
手术室护士袁勉在“播放”,敏敏在家人陪伴下看得很专注
袁勉有个6岁的女儿,对于孩子的喜好烂熟于心,由她来选择动画片并担任“放映员”再好不过。
“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都是孩子们喜欢的,作为首选下载在平板电脑上,点开即看。当然也要考虑孩子的‘偏口味’。好在手术准备室可以无线上网,小孩子喜欢什么可当场点播。”
就在敏敏全神贯注看着“精彩”画面时,麻醉师朗俊慧悄悄地来到他身边。在敏敏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迅速将麻醉剂注入他的身体。不到一分钟,敏敏就昏昏沉沉“睡着”了。
一个多小时后,手术结束,敏敏来到复苏室。“宝宝醒啦,来接着看!”麻醉师朗俊慧接力充当“放映员”,让敏敏躺着看动画片。
麻醉师朗俊慧接着给敏敏放动画片
有研究显示,儿童术前焦虑的发生率远高于成人,约为60%,1-3岁儿童的分离焦虑几乎为百分之百。
“术前焦虑不仅对患儿造成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不利于手术的生理变化,幼儿期所受的医疗心理创伤对今后的心理发育更将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专家分析,与父母分离时的恐惧及对陌生环境的抗拒,加之本身身体的不舒适,难以接受的药物或有创治疗等,是引发儿童术前术后哭闹的主要原因。
浙江省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张琼说,逐步淡化习以为常的“背景音乐”,先得改变传统的医疗流程,即患儿从病房直接进入手术室的传统模式。
现在,在进手术室之前设置了“术前准备室”,患儿在家长的陪同下进入手术准备区域,家长在这里可以陪伴孩子看动画片。在轻松的氛围中,不仅孩子们平静下来,连父母也纾解了自己的紧张情绪。
麻醉后,待患儿入睡或充分镇静后,由手术人员将患儿从“术前准备室”中接进手术室。
张琼告诉记者,国内有资料显示,患儿在这样环境下手术苏醒后,往往记忆停留在手术前看动画片场景,似乎忘记自己曾做过手术。
过去,尽管医生护士将手术前后的孩子抱着安慰,仍免不了哭闹
“以前,当患儿醒来,看见陌生的天花板,平日疼爱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难免会哭闹。”麻醉科主任胡双飞对此深有感触,“这时,麻醉医生和复苏室护士会把小患者抱在怀里,安慰孩子。现在我们发现,儿童还是更喜欢看动画片,这一招很有用。”胡双飞表示,有了这个“哄娃神器”,手术变得更顺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