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5月28日电 (记者 张道正)天津大学精仪学院中医工程实验室28日展示了最新研发的一套最新版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该系统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可模拟中医医师对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并可根据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进行大数据综合分析开出“建议处方”以及针对个人量身打造的健康养生攻略,堪称智能中医“大白”。
科研人员介绍,这款智能中医“大白”同时采用了“互联网+”理念与技术,其诊断信息可便捷地与医院联网共享,同时设计了手机端APP应用,每个人通过手机也可实现初步的“望闻问切”,在云端获取健康预警,并为专业治疗提供个人健康数据库。
中医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瑰宝,在现代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将现代科学手段与传统中医相结合,促进中医的变革与发展,是很多国内科研工作者的目标。天津大学精仪学院中医工程实验室的师生们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就开始着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们将目标锁定在“望闻问切”这一传统中医最核心的诊断方法上,希望研发出一套能够实现更加客观化、数据化“四诊”的现代中医诊疗设备。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中医工程实验室主任、副教授王学民告诉记者,经过10年努力,他们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专家们合作,于2002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中医“脉图”标准,将中医脉象以类似心电图形式的中医脉图来呈现,并逐渐获得了全国中医专家的普遍认同,其研制的“脉象模拟与采集系统”在国内很多中医院校作为教学设备来使用。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天津参加一场创新科技展览会,饶有兴致地现场体验了这一中医脉象检测系统,给予高度评价,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深入研发下去。
一晃再10年,天大精仪学院中医工程实验室对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的研发不断进步,而刚刚研发成功的最新版系统则实现了“四诊合参”,可通过“望闻问切”由表及里对患者进行全面诊断。
除了“四诊合参”,最新版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还有一项重要突破,就是采用了“互联网+”理念与技术。
王学民介绍,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采集的患者信息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可在医院内联网共享,中西医之间亦可互相参照,从而更好地为诊断病情服务。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广普及现代中医诊疗,团队亦设计了手机端APP应用,通过手机摄像头、麦克风、线上问答以及配套的“脉象腕带”,使个人在家中就可便捷地实现初步的“望闻问切”四诊。
据了解,相关信息上传至云端进行专家库自动分析处理并把结果实施实时反馈给客户端,为个人提供健康预警和个性化的养生攻略。更重要的是,通过手机端信息的采集形成的个人健康数据库,将为患者进行专业治疗时提供关键信息。
对于外界提出“能否取代中医师”的问题,担任中医医疗设备专家委员会委员的王学民认为,现代科技不会也不能替代中医医师的作用,而将成为医师的得力助手,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检验和发展。
王学民也强调,中医的发展不能排斥现代科技,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现代科技将会对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的变革与发展产生重大促进。
他希望能有更多科研工作者投入到现代中医的研究中,推动中医的变革发展与走向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