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曾经是我国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甚至曾有“十人九沙”的说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前,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王宁利表示,目前我国已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消灭致盲性沙眼的标准。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组织有关眼科专家对项目数据进行审核,将于近期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
我国沙眼防治工作座谈会日前在同仁医院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此前启动“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项目三期调查,对曾经沙眼高发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沙眼疑似高发区进行了沙眼快速筛查,结果显示,目前1至9岁儿童活动性沙眼患病率和15岁以上人群中沙眼性倒睫患病率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根治致盲性沙眼的标准。沙眼在中国不再是公共卫生问题。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眼病,反复感染沙眼可以导致睑结膜瘢痕及倒睫,严重的会完全失明。上世纪40至50年代,我国是沙眼高发国家之一,城市人群中沙眼患病率达到30%,农村人群中沙眼患病率达80%至90%,有“十人九沙”之说。
我国防治沙眼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汤飞凡教授和北京眼科研究所张晓楼教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沙眼的致病原是沙眼衣原体,找到治疗沙眼的敏感抗生素。
此后,我国启动了“2016年前在中国根治致盲性沙眼项目”。王宁利表示,目前这一项目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从监测数据看,我国已经实现根治致盲性沙眼的目标,将于近期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