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溯源,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浩瀚的中医学文献中就有许多健康管理的思想火花。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 四季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思想。《吕氏春秋 尽数》所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就含有生命在于运动的哲理。中医养生十分重视饮食补益和锻炼健身防病,如《黄帝内经》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医学家华佗说:“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而“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则与健康管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思路不谋而合。【推荐阅读: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历史】
健康管理在西方古代医学文献中也记载。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指出“能理解生命的人同样理解健康对人来说具有最高的价值。” 罗马大百科全书载:医学实践由三部分组成:通过生活方式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和通过手(术)治疗。生活方式治疗就是在营养,穿着和对身体的护理,进行锻炼和锻炼的时间长度,按摩和洗澡,睡眠,合理限度内的性生活方面提供健康方式的处方和建议。
健康管理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与生产力和人力资源观念的演变密切相关。前工业化时代,判断生产力的指标是劳动力,“我的人比你的人劳动更买力”;工业化时代判断生产力的指标是机器,“我的机器比你的机器更大、更快、更有威力”;后工业化时代判断生产力的指标是员工的生产效率,“我的员工比你的员工更有创造力,更有工作效率”。
今天,要提高生产力就必须关注员工的工作效率。研究发现,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健康密切相关。因健康问题造成的生产效率下降已经威胁到美国的经济和发展。研究发现,雇主每化1美元的员工医药开支就意味着还有2-3美元因员工健康问题造成生产效率下降而带来的损失。而目前每年花费1.9万亿美金的美国医疗系统和美国人的健康维护和促进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美国的医疗系统是一个“诊断和治疗”的系统。人群中最不健康的1%和患慢性病的19%共用了70%的医疗卫生费用。最健康的70%人口只用了10%的医疗费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处在疾病的威胁之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最不健康的1%或患慢性病的19%。如果只关注疾病人群,只在“诊断和治疗”系统上投资,忽视各种健康风险因素对现在健康的80%人口的损害,疾病人群必将不断扩大,现有的医疗系统必将不堪负荷。而且,医疗卫生领域的高科技投资对总体人群健康的回报率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为了提高生产力,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就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就要保证员工及其家属享有健康。要使人人享有健康,当务之急不是改良主要为不健康人服务的昂贵的“诊断和治疗”系统,而是建立同时能为健康和不健康的人服务的健康维护和管理系统。
健康管理的兴起是由于市场的需要和人类知识的积累。老龄化,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负担及环境恶化导致医疗卫生需求不断增长。市场出现医疗费用的持续上升无法遏制和与健康相关的生产效率不断下降的局面,构成了对美国经济和发展的威胁和挑战。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治模式应对不了新的挑战,于是,以个体和群体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市场的呼唤下和下列主要科学技术进展的基础上诞生了。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健康管理有关的主要科学技术进展是:(1)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关于健康风险及循证公共卫生干预的大量研究(美国关于心脏病的队列研究和英国关于吸烟和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等)为健康管理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证据;(2)管理科学和行为医学的发展也为健康管理的起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3)20世纪末互联网的出现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健康管理的起飞安上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