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光灿,男,1942年12月生,汉族,福建省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5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1981年9月-1983年9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郭光灿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从2005年1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郭光灿院士主要从事量子信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国际上首次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并推导出最大克隆效率公式,被称为"段-郭概率克隆机"、"段-郭界限",在实验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证实相关的理论预言;国际上首次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该原理成为三种不同原理的量子编码之一,已被实验证实;提出一种新型的量子处理器,已被实验证实;国际上首次解决量子密钥传输过程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商用通信光路实现125公里单向量子密钥传输;发明量子密码通信网络的关键部件-"量子路由器",并通过商用光纤实现四端口量子密钥网络的通信。发表SCI论文300多篇,SCI他人引用2000多次,如,发表在《PhysicalReviewLetters》Vol.93.1,010501,2004;《PhysicalReviewLetters》Vol.93.240502,2004;《PhysicalReviewLetters》Vol.96,220505,2006;《PhysicalReviewLetters》97,023604,2006等。主持科技部973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2001-2006);"量子调控"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专项《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2006-2011)等。 郭光灿2001年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获得何梁何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