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研仍是关键
健康意识的提高让具有营养功能和调节生理活动功能的功能性食品将成为健康产业新的发展趋势,未来将大举进入中国家庭。
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和使用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其功效与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虽然它在我国尚属新兴学科和领域,但这种发展势头不可阻挡。那么,我国对发展功能性食品有什么应对之策?如何用现代科技促进功能性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近日,有相关专家表示,被誉为“21世纪的食品”的功能性食品,是当今世界食品行业研究的热点,现代科技在开发功能性食品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健康观念引领消费升级
从《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不难看出,防控观念已从“治已病”为主前移到“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从“被动医疗”转向“主动健康”。
与此同时,在大众的食品需求市场,这一理念也正逐步渗透。
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1—2016年中国功能性食品市场分析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慢性疾病预防纳入国家“十二五”目标规划。这表明“治未病”的重要性,而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将表现在健康意识的大幅提升和保健消费预算的增加。由此可见,国家对功能性食品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功能性食品将会迎来黄金发展期。
年初,国务院印发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提出营养健康产业迅速发展,构建“大健康”格局。立足于“治未病”工程,具有营养功能和调节生理活动功能的功能性食品将成为健康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一个时期将走进千家万户、一日三餐。
然而,有人将“功能性食品”作为药物来长期食用。对此现象,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营养科主任谭荣韶称,功能性食品不同于药物,食疗不能取代药物治疗疾病。
国家保健食品评审专家、北京食品学会理事长金宗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功能性食品是食品,既不能预防疾病也不能治疗疾病。他还说,在我国,功能性食品是专门针对“亚健康态”人群设计的。而到底什么是“亚健康态”,他说,从科学角度看,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划分。
“健康的人吃普通食品,普通食品有营养功能和感官功能。当然,病人也需要普通食品,然而更需要药品,用于治疗疾病。”为什么亚健康人吃功能性食品呢?金宗濂说:“亚健康人吃功能性食品,是为了让亚健康人变为健康人,而不是变成病人。”
产业发展需靠科技创新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保健(功能)食品有14000多个,据金宗濂介绍,其中近90%为第二代产品,功能因子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作用机理不清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同时,国内功能性食品生产地发展不均衡,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几大城市占50%左右,而西北、西南地区仅占5%,第三代功能性食品又甚少。
目前这类产品大部分是建立在食疗基础上的,一般都采用药食两用的中药配制产品,这是我国的特点。金宗濂说,目前我国的功能性食品多以药品形态为载体,但实际上应该以食品为载体,这就是为什么叫功能性“食品”。
在世界范围内,功能性食品如此受欢迎,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也逐渐成为中国功能性食品产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在功能性食品产业层面,提高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离不开科技支撑。只有依靠现代科技改造、提升功能性食品行业,才能逐步实现功能食品行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
面对国内功能性食品生产地发展不均衡现象,促进功能性食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向科技借力,通过科学的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专家预测,未来几年,针对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侧重点,从技术角度看,围绕新功能、新原料展开;从功能研究方向看,着重研究功能食品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作用机理、生物利用率和功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