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历
苏智良,195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嵊州。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专门史博士点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人物研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初中历史教科书主编等。近年主要着作有:《慰安妇研究》、《罪孽滔天——二战时期日军慰安妇制度》(主编)、《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的真相》、《日本历史教科书评析》(副主编)、《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合作)等。
世界影响
将成纪念二战重要标志仪式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的确立与成型,将成为当今世界纪念二战的重要标志性仪式之一,表明中国对历史的认识和做法已经汇入国际主流体系。
京华时报: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公祭日?它仅仅是中国的吗?
苏智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的确立与成型,将成为当今世界纪念二战的重要标志性仪式之一,表明中国对历史的认识和做法已经汇入国际主流体系。我建议修建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战争忠烈祠,对在抗日战争这场伟大战争中百折不挠的英雄人物,对为国家和民族大义、为人类正义而献身的人们进行永久祭奠。
京华时报:如何才能如您所说,使公祭日成为世界级的一个纪念日?
苏智良:从各地来说,公祭日既是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同胞,也是哀悼所有被日本法西斯杀害的无辜民众。那么我国各地如何追念与缅怀,是应该深入探讨的事情。从南京来说,南京的民众和团体,将来应走出去,不仅要与卫国战争纪念馆、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等建立联系,互相合作。也可到广岛、长崎去交流,因为南京大屠杀及日本老百姓被害的肇事者,都是日本军国主义。日本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使广岛、长崎遭到灭顶之灾,我们应该共同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京华时报:在提升公祭日影响力方面,有哪些国际经验可以借鉴?
苏智良:举个例子来说,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至少有110万犹太人遭受纳粹屠杀。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2005年,联合国第60届全体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以此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并要求所有国家教育并帮助下一代了解有关种族屠杀的罪行。此后有多个国家已将该日设为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