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篡改历史教科书真相呼吁设立国际公祭日,13年来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昨天,中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上,苏智良感叹道:“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国家公祭成世界级纪念日未来道路还很长
“这不是一个短暂的行为。我把它看成是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国家仪式的很重要的部分。”
京华时报:您早年就参与过设立公祭日的呼吁,当时是什么情形?
苏智良:13年前我写过一本书叫《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的真相》,针对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观点、问题性质以及由此而起的长期斗争,亚洲各国的反应作了分析。在写书的过程中有过一些思考,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京华时报:具体是什么触发了您的这一想法?
苏智良:大概是1991年、1992年间,我在日本的东京,看到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每年的8月15日战败日(日本称终战日),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各种仪式,以示纪念。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战殁者追悼式”。追悼式通常在东京武道馆举行,由天皇和首相、众参两院的议员、内阁成员及死亡者家属出席,会场上气氛“庄严肃穆”,参加者依次向“英灵”献花。当时给我的感受很震惊。这种比较是强烈的。
京华时报:具体书里是怎么建议的?
苏智良:我写到,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还没有一种神圣的、固定的仪式,来追悼千万的死难者,来哀思难以统计的抗日志士……我们应学习俄罗斯等国,建立国家级永久纪念仪式。
京华时报:如今真的设立了公祭日,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苏智良: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这不是一个短暂的行为。我把它看成是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国家仪式的很重要的部分,并不因为将来中日关系的好坏而消失或张扬。因为我们不仅仅是针对日本。另外,这样一个国家公祭日,能不能在国际社会上做好宣传,最后也能像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日那样成为世界级的一个纪念日,我们还要做很多的努力。